民主初議(2 / 2)

“當然想過。皇上呢?”

載湉默然,半晌忽然問:“你覺得,我們打贏了這場戰爭,大清的江山就可以千秋萬代了嗎?”

若桐一驚,搖首道:“當然不是。”

“你也覺得不是吧?再偉大的帝王也避免不了後代出敗家子。更何況現在美國、法國是民主共和,英國、德國是君主立憲——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都在講民權、民主。”

“我們的老百姓現在不懂,可是十年之後呢,百年之後呢?他們遲早有一天會發覺,家天下的製度,是不對的。君王無條件占有一切權利的道理,是講不通的。”

他有點緊張地看著若桐,就好像回到了三年前他們一起商量怎麼對付太後的時候:“如果成功打退了日本人,我們為什麼不攜勝利之威,急流勇退,把公權還給人民,把治權讓給議會。像英國皇室那樣,舍棄幾十年的天下大權,保留永久的地位和聲望。”

若桐驚訝地半張著嘴,難以置信地打量著他,喜悅、感動、欣慰等各種情緒彙成激流在心內湧動,半晌俯身在他額頭上吻了一下:“戰爭勝利之後,我願跟您詳談此事。”

日本,東京。

伊藤博文從內閣會議室中走出來,沉默地回到自己的辦公室中,對著西沉的落日靜靜出神。

就在五天前的五月九日,日軍攻克朝鮮北部最後一個重鎮。日軍第一司令官山縣有朋向天皇發出賀電,聲稱日軍僅用犧牲兩千名勇士的代價,便徹底占領朝鮮全境。目前他已經下令全軍行進至離中朝邊境線二十公裡不到的江界一帶。

“鴨綠江對岸廣袤的沃土,已經隱隱在望”。第一軍上下士氣高昂,已經做好從上、中、下三路同時進行渡江作戰的準備,最多一個月便可以進攻奉天,活捉清國皇帝。

消息傳到東京,舉國歡騰。

然而這樣輝煌的勝利之下,狡黠如狐的伊藤博文卻嗅到了一絲不安的氣息。

首先,根據日軍駐華情報機構傳來的消息,中國後方的政治、經濟秩序並沒有因為前線的慘敗,遭到巨大破壞。

光緒的禦駕仍然駐紮在盛京行宮,沒有因為戰禍後移。京城裡,珍妃剛剛主持了三年一度的科舉考試,夏麥如常收割,奉天、北京等戰區城市商店裡的食物和酒水,仍舊敞開供應。

這種平靜的氣氛,跟山縣有朋“一月之內活捉清國皇帝”的目標相比,顯得十分不協調。

其次,在日清開戰前八個月,清國皇帝聘請德國教官,大肆采購德軍裝備,拉起了一支兩萬人的“新軍”。這支軍隊早在三個月前,就隨清國皇帝一同趕赴奉天。然而在朝鮮戰場上,始終沒有看到這支清國嫡係王牌軍隊的身影。

最後,朝鮮戰場上的局勢糜爛至此,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海軍卻一直閉關不出。如果說他們是怯戰避戰,可是日本部署在大連的探子分明發回消息,旅順一帶的海麵上經常漂浮著潤滑船軸的機油,偶爾還可以看見天空上濃厚的煤煙。他們懷疑北洋水師在進行密集的戰術訓練。

清國人當真有這麼心大嗎?陸戰都打成這樣了,海軍還能關起門來安心訓練?

這些因素疊加在一起,使得伊藤博文心中總有一團揮之不去的陰影。今日,日軍大本營就進攻鴨綠江,舉行最後一次作戰會議。

伊藤博文便在會上提出,先在局部進行試探性進攻,反對一次性投入十萬大軍、分三路進攻的激進方案。

然而他的謹慎小心,卻遭到了幾乎所有人的反對。

自從全麵占領朝鮮的消息從東京皇宮中傳出,舉國歡騰。無數衣衫襤褸的市民湧上街頭,他們狂笑、痛飲、跟素不相識的陌生人擁抱歡呼。

又因為這一天恰好是5月9日,明治皇後的46歲生日。狂熱信仰天皇、將之奉為神明的日本民眾便堅定地認為,這是神明賜給大和民族的禮物,是上天對於日本臣民勤勞忠誠的獎賞,也是大日本帝國稱霸亞洲的預兆。

伊藤博文和山縣有朋等高級軍官,瞬間成為日本民眾心中耀日一般光輝的存在。大本營設在橫濱的征兵點擠滿了成群結伴前來應征的年輕人。人人都把勝利當成了一種必然,母親送兒子出征,妻子替丈夫報名,這樣的場景在各大城市紛紛上演。

而三井、三菱、住友等大財閥的掌權人,則在金融市場上大肆搜購軍部發行的戰爭債券,並且堅定不移地認為這些紅綠的紙票,會在帝**隊攻進北京城的那一刻兌現,給他們帶來豐厚的利潤。

在這樣一種狂熱的氣氛下,“堅信皇/軍必將獲勝”成為一種政治正確,伊藤博文的擔憂,被日本軍部視作極大違背武士道精神的懦弱怯戰,而予以堅決駁回。

作戰命令很快下達到日本第一軍司令官山縣有朋的手中。

聽說了伊藤博文的猶豫,山縣有朋雖然認為不無道理,但是比起安坐東京的首相大人,他卻不得不考慮更多現實的因素。

比如,日軍的糧草問題。戰前,日本澳大利亞等地購買到的糧食,隻夠維持二十萬陸軍三個月的開銷。軍部原本打著“以戰養戰”的主意,以為攻克朝鮮,自然就有了糧食。

沒想到,清軍雖然打仗不堪一擊,但撬鎖卻是行家——在日軍的兵鋒下,他們雖然沒有機會轉移糧草,但卻每次都趕在日軍攻克城池之前,打開各地糧倉,縱容朝鮮民眾哄搶糧食。

這些被搶走的糧食雖然還留在朝鮮境內,但日軍忙於攻城略地,也沒有時間去挨家挨戶地搜刮。如今山縣的糧庫中,已經隻剩下不到半個月的存糧,士兵們的夥食已經從一兩頓白米飯,降格為一日一頓米飯,配土豆紅薯等雜糧。

再則,日本資源匱乏,為了在國會上爭奪稀缺的經費,海軍和陸軍經常互相攻訐,向來有如仇敵。

作為陸軍大將的山縣有朋,亦然身負“為陸軍建功謀福利”的責任。開疆擴土、乃至活捉一國帝王的功勞,無疑能在將來分蛋糕的時候,為陸軍爭取最大的利益。

想到這裡,山縣有朋便將那些微弱的顧慮拋開,毅然起身整理了一下自己的上將軍裝,沉身道:“傳令下去,各部必須於十一日中午12點之前趕赴指定位置,中路佯攻吸引火力,東西兩路同時發起渡河攻勢,突破之後向中路包抄,務必全殲對麵之敵!”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