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第 70 章(2 / 2)

碰過麵,卻沒留下用席。溫愈舒彎唇:“原他也就是送我和娘過來,回去還要陪老師往城西黃三書齋。”見嫿姐兒捏了一塊青蓮,小咬一口便放下,不由抬手捏了捏她的小髻。

“明天你跟糖包他們一道來府上可好?”

沐嫿不做遲疑地點了點首:“好,我想吃大恩舅娘做的蓮子羹和水雲糕,還有桂花牛乳糖。”

雲從芊摟住小侄女,抽帕子給她擦了擦嘴,心疼道:“前陣子受涼,瘦了一圈。”

“年前咱們必須把膘貼回身上。”溫愈舒鼓動。沐嫿神情鄭重:“是要加緊。我娘說我這般的,風大點就能吹走。年後開春,我還要隨娘去慶安看望爹。大哥說,慶安的風呼呼的。”

多可人的小姑娘!溫愈舒眉眼都彎了。沐寧侯夫人看夠了煮茶,與坐於下手的親家母道:“兩虎子一直巴望著年初二去舅家拜年討壓歲錢,這回可算叫他們如願了。”

“早跟我打聽過了。”提及外孫,王氏滿懷歡喜:“我準話都給了,保證壓歲包鼓囊囊。”

“那你要損失不少。”沐侯夫人打趣。

“也就他們小時好逗弄,待長大懂事了,您想他們鬨鬨都難。”

王氏話音才落,邵瑜娘就接上:“想鬨還不簡單,讓愈舒給您生呀。一雙不夠,就生兩對。兒孫繞膝,您還怕冷清?”

有幾人目光掃過溫愈舒的肚子,雲修撰成親也一年餘了。

王氏收斂了笑容,疼惜地看向兒媳。

“我是過來人,成親快五年才有了姑娘。姑娘之後,九年才等來兒子。個中苦楚,自己嘗儘了,哪舍得讓兒媳再嘗?我還望著她跟我兒子好好過日子,相攜到老。子嗣上,順其自然便可。該有的都會有,不該有的,強求也不行。”

“娘…”溫愈舒是真的動情了。雖話夫君都跟她說過,但她也知夫君是獨子,姑舅怎能不急?

“娘現在隻望你好好把身子養壯實了,跟崇青誰也彆撇下誰。”王氏眼裡泛淚,吳家不是要做和事人嗎?她倒看看怎麼和事?

“不瞞諸位,我這兒媳是個命苦的。江太醫都跟我家明說了,她身子遭過大罪,若不好好將養,怕是要影響壽數…”

這個王淑英…瑛王妃凝眉,斂下眼睫,遮住眸裡流露的慍怒。

邵瑜娘握緊帕子,看那王氏在說苦,忍受著周遭的睥睨,恨不

能衝上去撕了她。影響壽數?那賤人怎麼還不死啊?

是她一人苛待溫愈舒的嗎?是溫愈舒嫡親的祖母看不得她好,想她死。自己也僅是順勢而為。溫棠峻對這個女兒都不管不問,自己隻不過是繼母,做什麼要疼惜她?她本來就是多餘的。

想那個死了的朗韶音,當年在邵關府多威風。給丈夫挑平妻,像挑揀首飾一樣。而她,費儘心思擠破腦袋…才成了擺放在朗韶音麵前的眾多首飾之一。

不是挑平妻照顧幼女嗎?那她就好好照顧嘍。冷待、關禁閉、罰抄佛經…寒冬酷暑庭院裡跪幾個時辰…

她恨啊…恨當時的心慈手軟,不然哪有今天的艱難?

王氏直視邵瑜娘,分毫不勢弱:“照我說,損陰德的事就不能乾。乾了,總要遭報應的。咱們這裡多少為人母的?不怕報在己身,難道還不怕報在兒女身嗎?”這也是個厲害主兒。幾家大婦,淺淺笑著,不搭話也不點首。倒是一些臉嫩的,看王氏,眼神裡多了光彩。

“談起孩子…”沐侯夫人扭頭向右:“我就說少了什麼,老姐姐怎麼還藏著?這回不都來京裡了?”

吳老夫人捏帕摁了摁眼角,扯起嘴角笑著道:“老身不敢藏著掖著,都在邊上惜花苑待嬌客。這麼久沒聲兒,大概也是聽到信兒,曉得您來了,沒膽冒然驚擾。”

“老姐姐又說笑了,我是吊睛老虎不成?”

“侯夫人不嫌鬨,那老身就著人去叫了。”

老東西還裝。沐侯夫人瞥過她那身褙子,目光又轉向屏風:“老姐姐做這壽辰,不就圖個熱鬨嗎?”襄州吳氏清平?清平人家…可養不出這等規矩的下人。

看那大丫鬟跪得,傾身烹茶,衣縷不沾茶席,比瑩然宮裡的宮女還小心。壽辰擺宴,著舊衣。她在京裡吃了不知多少席,也就吳家脫俗。

二品誥命,朝廷給的俸不少。再儉樸,都這歲數了,壽辰穿身新衣見外人,誰還能說吳氏鋪張?

過猶不及這個詞,送吳家真是再合適不過。如此做派,是祖上那虧沒吃夠,打算重走一回老道嗎?

如果是,那她沐寧侯府定重禮酬謝。

不多會,隔間茶煮好了。各人分得一盞,丫鬟接著煮。溫愈舒才小抿兩口,就見婆子打簾,頓時花俏入目。高高矮矮,十好幾個。在前的四位裡,有一眉眼與瑛王妃像足,應是吳家大房吳維慜的嫡長女。

“給王妃娘娘請安,給沐寧侯夫人請安!”

沐寧侯夫人笑看向瑛王妃,瑛王妃抬手:“都起來吧。”

趁著沒人留意,溫愈舒打量起了瑛王妃。雖按規製,瑛王非親王,瑛王妃的翟冠上尚不能簪金鳳。但即便是金翟,有片片翠羽裝點,數十寶珠鑲嵌,也是十分奢華。一身緙絲,道不儘的尊貴。目光下落,窺見一絲玉色。

繡鞋上,還鑲了玉。

瑛王妃嫁予瑛王多久了?從前的儉樸,竟一點不剩。是皇家不需一個儉樸的王妃,還是本性如此?

今日這戲台,搭得真好。唱和了,她與溫家恩怨就此了結,搭台的人也落個好名。反之,一個王妃領唱,要唱不和,那便是她溫愈舒不識好。

王妃啊,能上達天聽。若讓皇上不喜了,她還能得什麼好下場?

這算盤打的,幾十裡外都能聽著響。溫愈舒眸底幽幽,嘴角含笑。誠明皇帝時,吳家盛名,靠的是“宣”。

學彼之道,還製彼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