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正文完結(1 / 2)

媚君 桑狸 7057 字 9個月前

瑟瑟被請進來時後背已全濕透了,衫角漉漉滴著水,還打了幾個噴嚏。

沈昭當即皺起眉來,讓宮女領著她去更衣,又命人添了幾個炭盆,等瑟瑟更衣回來,讓她坐在禦座上,給她把發髻全拆開,拿棉布細細擦拭,再撩起放在炭盆上烘烤。

瑟瑟被這樣耐心照料著,陡然覺得心底暖暖,先前繚繞不儘的沉霾悄然散儘,心情從陰雲壓頂轉為春暖花開,乖乖地任由沈昭摸她的頭發,歪頭朝他笑了笑。

她笑得溫柔甜蜜,沈昭不由得也笑起來:“這會兒又高興了?”

瑟瑟往他身邊挪了挪,勾著他的胳膊,膩聲道:“隻要能見著我的阿昭,我心情就好。”

沈昭摸了摸她的臉,低頭輕吻……

魏如海進來得正是時候,忙顫巍巍轉過身去,饒是如此,還是招來皇帝陛下不耐煩的白眼:“又怎麼了?”

魏如海悄探了探頭,見這兩人分開了,才敢轉過身來,輕聲道:“武安侯……”

沈昭沒好氣道:“他又怎麼了?你去跟他說,他如今是俘虜,什麼叫俘虜?那得三天一小打,五天一大打,朕如今好吃好喝待著他,他要是還不滿足,朕就讓他知道知道什麼叫人間疾苦。”

魏如海一直等著皇帝陛下訓完了話,才小心翼翼道:“武安侯命人傳話,說他願意說服楚帝上書請降,隻是有些條件要談……”

沈昭一聽他鬆了口,龍顏大悅,但礙於瑟瑟在這兒,還得端著架子,裝腔作勢道:“你去跟他說,朕近來很忙,沒空見他,讓他等著。”

誰知瑟瑟早看穿了他這一套,抬眼看他,木然道:“彆裝了,去談吧,萬一他真改主意了怎麼辦?你又該睡不著覺了……”

沈昭連忙強調:“我不是怕他啊,我是為了天下蒼生,能避免大戰,那是萬千黎庶的福氣。”

瑟瑟麵無表情地點頭:“是是是,皇帝陛下英明。”

沈昭這才不情不願地要走,走到一半,又退了回來。

他扭捏地看著瑟瑟,握住她的手,像是怕驚動了什麼,輕聲道:“今天玄寧向我請辭了,我準了,那個……”

瑟瑟輕咬了咬下唇,漫然地仰頭:“我早知道了,這有什麼?我們家玄寧還拐了個公主,不虧。”

沈昭見她無事,心裡提著的那口氣才能鬆開,點了下她的額頭,戲謔:“是,也不知你們家祖墳上冒的哪股青煙,辭官歸野了還有公主作陪。”

說罷他給瑟瑟把頭發挽起,叮囑了她不許亂跑,在這兒等他回來,才擺駕去見徐長林。

徐長林的條件直接且務實,旁人他也顧不得了,唯有一個條件,就是要留他的順景陛下一條性命。

要說這位順景皇帝徐瀟,也當真是時運不濟。少年繼位,本也算有英主之相,奈何接過手的是個爛攤子,朝政|腐透,奸佞當道,又遇強敵,壓根沒有韜光養晦的時間,隻能隨風逐流。

他可憐歸可憐,沈昭也不是什麼善男信女,誰都要去憐憫一番。他提出,留一命可以,但徐瀟和徐長林都得在長安待滿十年,十年之後,才能以‘自然亡故’而遁世。

亡國之後難免會有自詡忠孝節義的遺民作亂,沈昭全力促成和平歸降,意在儘量降低兩國之間的仇怨。而同時拘禁楚帝和徐長林在長安,又是為了避免有人作亂要打著這兩人的旗號。

但沈昭終歸不是從前的沈昭了,仁心善念還是有的,談妥後他摒退眾人悄悄問了徐長林:“你想不想後半生以宋瀾的身份活下去?”

徐長林想都沒想,很快搖頭。

“我知道自己是宋瀾,天上的英靈也知道我是宋瀾,這就足夠了。”

不管有什麼苦衷,他終歸當了南楚的武安侯,也與大秦數度兵戎相見。他們宋家雖然曾經蒙冤,可如今已經昭雪,世人皆知,宋玉將軍是清白可昭日月的忠臣,所以,他的兒子隻能已經早夭,不可以是南楚的武安侯。

沈昭亦深諳這一層,不再多言,從他的琴室裡退出來,走到回廊上,就見傅司棋那小子低著頭跟宋靈兒正嘀嘀咕咕,一張俊臉紅撲撲的,如桃澤冶豔。

要說宋靈兒,這些日子進宮見了幾回瑟瑟,一路看下來脾氣秉性倒是見好,雖然還是有些野性難馴,但也學著通情達理、體諒彆人了,大約還是親哥哥的教導更管用。

沈昭樂意成其好事,也不驚動他們,直接就走,誰知快到門口,傅司棋那愣頭青瞅見了他,忙大喊著追出來:“陛下,等等臣!臣還沒走!”

沈昭將他拽到跟前,道:“十年,他們要在這住十年。你要但凡爭點氣,孩子都能生七八個。”

傅司棋的臉更紅了,摸摸把袖子從沈昭的手心裡抽出來,低頭不語。

那邊宋靈兒更是麵露羞赧,靈巧地一閃身,消失在遊廊的儘頭。

雖然這邊徐長林鬆了口,但歸降之路仍舊漫漫。先是楚帝不肯妥協,誓要與祖宗基業共存亡。後麵隨著塵光流逝,徐長林的書信雪片般不停落在他的龍案上,他看得多了,大約也看開了,秦軍壓境,實在無絲毫勝算,加上朝中奸佞甚多,沒了武安侯的壓製,愈加肆無忌憚,更加絕了這帝國所有的希望。在綏和八年的秋天,他還是遞了降表,自請去帝位,除國號,入長安拜謁大秦天子,接受大秦天子賜封的‘獻侯’爵位。

自此楚地歸秦,結束了數百年劃江而治的曆史,山河一統。

聞太師未隨楚帝入京,而是帶著多年來積攢起來的家資想逃,幸虧沈昭提前囑咐過沈襄,化裝成流民的聞太師剛出了豐都,就被秦軍逮住。

宋家的案子已經審結,添一份他的口供,讓真相背後更加鐵證如山,不管是當前,還是再過數百年,上千年,世人都會對宋家的清白篤信不疑。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