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趙王不服困獸猶鬥,遇險情夫人救伯爺(2 / 2)

十八釵 暮蘭舟 7334 字 3個月前

青蓮臉色有些蒼白,下巴尖尖的,很難想象是個剛生產的產婦,好在精神看起來不錯,生了兒子,她的地位就更鞏固了。

見娘家三個姐妹都來了,青蓮眼睛一亮,她向服侍的丫鬟婆子們使了個眼色,眾人默然退下,品蓮、怡蓮、睡蓮坐在炕前的黃花梨圈椅上喝茶。

品蓮最長,她先開口問道:“我們都是親姐妹,四妹妹有什麼話直說便是,坐著月子呢,彆太傷神。”

青蓮梳著圓髻,額頭戴著家常灰鼠皮昭君套,背後塞了幾個彈墨引枕,腿上蓋著北疆產的羊毛毯子。

“那我就不拐彎子了。”青蓮坐在炕上對三個姐妹欠了欠身,說道:“你們都知道,我公公是江西九江知府,去年冬天回京述職,本來是打算帶著新娶的婆婆回九江續任的,可是現在江西南昌府成為趙王的藩地,毗鄰九江府,恐怕以後那裡不太平。”

“公公是個求穩的,怕將來——唉,現在四處托人換個地方做官,哪怕偏遠一點都不要緊,可倉促之間很難找到空缺,所以——,還請姐妹們幫幫忙。”

三個蓮都是聰明人,立刻明白了青蓮的意思:其實就是怕趙王就藩後不服氣,在南昌頻頻小動作,甚至造反,第一個倒黴的肯定就是鄰居九江府,張大人不敢待著這個燙手山芋上,想換個地方做官,趨利談不上,避害而已。

現在都求到兒媳婦頭上來了,可見張大人這些天四處碰壁,實乃無奈之舉。張大人新娶了小嬌妻,還抱了大孫子貢哥兒,實在不想當趙王的炮灰!

品蓮聽了,心中苦笑,她那裡來的本事幫青蓮呢,有這個能力的,隻能是怡蓮和睡蓮,青蓮這麼說,其實是給自己麵子而已。

不過,品蓮還是說道:“四妹妹放心,回去我和相公說說,看能不能找我公公幫忙。”

遊大少的父親是駙馬爺,榜眼出身,目前在禮部做侍郎。

青蓮性子強,出嫁這幾年,無論多麼艱辛,都從未向娘家和姐妹們開口,如今坐著月子開口求助,怡蓮和睡蓮自是慎重答應了,說必定鼎力幫忙。

洗三宴會過後,品蓮坐著自家馬車回家,泰寧侯陳灝和順平伯許三郎則親自來接妻子回家,恰好在二門外碰到,寒暄了幾句,然後都不說話,兩人毫無共同語言。

陳灝小心翼翼的扶著妻子上馬車,然後對許三郎頓首示意,先走了。

許三郎示威似的,幾乎是半摟半抱著睡蓮上了馬車,坐上馬車後,睡蓮紅著臉推開許三郎,“以後彆這樣了,姐妹們都笑話我呢。”

“那裡是笑話?是嫉妒吧!”許三郎不以為意道。

相處了快四個月,睡蓮深知許三郎稟性,不再與他爭執,懶懶的歪在熏籠上打瞌睡。

“你這幾日是怎麼了?像條冬眠的睡蛇似的,走到那趟到那。”許三郎將睡蓮從熏籠上拖起來,摟在懷裡,一雙大手則撫摸著睡蓮的小腹,低聲道:“不會是有了吧?”

睡蓮眼裡閃出一抹失望的情緒,說道:“不可能,上個月小日子還是來了。”

許三郎明知如此,心裡還是有些失落,明明自己播種那麼勤奮,睡蓮身體也很好,怎麼還沒懷上呢?

“是不是生病了?找個太醫看看吧。”許三郎覺得睡蓮唇色不如以前鮮豔紅潤,隱隱有些擔心。

睡蓮搖頭道:“我沒事的,可能是最近事太多,八哥哥和四姐夫在貢院死裡逃生,四姐姐早產,所以心裡有些不安穩。”

“嗯,對了。”睡蓮提了提精神,將青蓮為公公換個官職的請求說了,“……你若是能幫忙找個門路,不拘什麼地方都成。我四姐姐命苦,稍微過幾天順心日子,就又有一堆麻煩找上門來。”

許三郎想了想,說道:“趙王做的太絕了,機關算儘。本來因偽帝之亂,他得了不少民心和底層讀書人的敬仰,如今借著太後的威名將就藩時間一拖再拖,搞得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張大人這種地方官員都這麼警醒,趙王掩耳盜鈴的醜態,恐怕全國都要知道了。”

睡蓮點頭道:“雖然現在皇上礙於孝道,允許趙王明年再去江西南昌府就藩,可聖心恐怕更偏向魏王了罷?”

許三郎狡黠一笑,說道:“哎呀,這是皇上的家事,咱們管不著。不過我若有這樣不聽話的兒子,早一腳踢出門了,睡蓮啊,以後生了兒子,我們一定好好教——。”

夫妻倆正說笑著,突然外頭一陣喧鬨,馬車驀地停下,睡蓮若沒有許三郎,早就一頭撞在車門上了!

外頭護衛高聲叫道:“有刺客!”

許三郎目光一凜,迅速從座位底下抽出兩副盔甲,先給睡蓮套上一副,然後才給自己套上,寶劍出鞘,“待在裡頭!無論發生什麼都不要出來!”

許三郎奔出馬車車廂,睡蓮聽到外頭兵戈四起,恍惚身在戰場!

也不知過了多久,馬車外兵戈之聲終於停歇了,車輪滾動,出了這個殺戮的小巷。

許三郎打開馬車門,身上臉上還有血跡,說道:“我沒事,你——?!”

睡蓮麵無表情的看著許三郎,雙手舉著燧發槍,砰的一聲,槍響了!

作者有話要說:放心,睡蓮乾掉的不是三郎。

關於貢院著火,舟用的明朝資料。

“ 貢院的“鎖院貢試”最怕著火,而著火的事件卻經常發生,因此院內有很多大缸盛水以備救火。但杯水車薪,實是虛設。貢院著火的事件很多,如在明正統三年(1438年)的秋試,首試的頭一天,就著了大火。最嚴重的一次,是明天順七年(1463年),春試的第一天夜晚,考場著火,燒死了九十多個考生。明英宗給死者每人一口棺材,埋葬在朝陽門外的空地,並立碑“天下英才之墓”,人們稱為舉人塚。貢院屢屢失火,不得不改建,明萬曆年間的大學士張居正上疏皇帝,於是貢院改木板房為以磚瓦結構為主的建築。使防火性能加強。”

圖1和圖5都是北京貢院的老照片,那個時候改成了磚瓦結構,可以看到一個號房連接著一排考棚,考試的時候,號房的門是鎖的,一旦著火,考生隻能燒死在裡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