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自從穿越後, 淩麗對職業的看法就不一樣了。
在以前幾個世界, 還沒這種感覺。但在這個世界, 感覺就有所不同了。
教師這個職業,永遠都清貧。
所以自古就有“窮教書的”這樣的說法。
她來這個世界也一樣。
原主做教師基本是沒有任何存款的。
還好有父母留下的房子,還有國家因為她父母發給她的撫恤金,她才能把日子過得不錯。
若是像現代那樣還要租房子, 又沒有額外的撫恤金, 隻怕她也就能剛好養活自己溫飽了。
所以, 論起錢,這工作確實沒什麼可取的。
但在這段時間裡, 她卻過得無比輕鬆愉悅。
孩子天性單純, 又充滿童稚, 跟他們在一起,感覺不到任何壓力, 隻有單純的快樂。
單這份心境,就是再多錢都換不來的。
說實話, 她之所以辭職演戲, 完全是為了完成原主的心願。
就她自己而言,還是很喜歡教師這個行業的。
隻是可惜,自己現在演的戲,隻有成年人看。小孩子卻是很少看的。
不然讓他們在影視劇中能看到自己的作品, 也是不錯的。
這一世她是肯定要當演員完成任務的。
如果能讓孩子們看到老師演的戲,也算是個樂趣。
孩子看的戲……
唔。
在她記憶裡,還真有幾部。
不過, 一般都是動畫片。
而且基本都是上海美術製片廠拍的。
總是,專業性很強。不可能由她來拍。
真人版的適合孩子看的影視劇……
她突然還真想起一部,叫《東方小故事》。
小時候看過的,印象很深,主要講的是古代和現代的一些名人故事,以古代為主,以給孩子們傳播優良道德和正能量,激勵孩子們勤奮讀書、仁義明理。
是一部非常不錯的正能量係列劇。
對孩子的教育意義很深。
以至於到了後來,淩麗有時候有懈怠,還會翻出來看看。
小時候父母親也經常帶她收看,以激勵她勤奮成才。
她印象比較深的,就是激勵人勤奮上進的。
比如《孟母斷杼》,講的就是孟母為了告訴孩子,做事就像織布,不能中途割斷,不然就會前功儘棄,所以才用梭子割斷布匹。
比如《鑿壁偷光》,講的就是匡衡小時候家裡條件不好,點不起燈熬夜讀書,隻能在牆上鑿了個洞,借與自己一牆之隔的鄰居家的光,來熬夜讀書。最終學有所成。
再比如《圓木警枕》,講的就是司馬光為了有更多的時間讀書,防止自己貪睡浪費時光,特地用一段圓木作為枕頭。這樣晚上就睡不踏實,不可能深睡。而圓滾滾的木頭一不小心就會滑走,自己的腦袋就會磕著床,自然也就醒了。醒了就可以看書了。這樣一來學習的時間大大增加。
還有《東坡三養》的故事,倡導節儉人生,說道,一曰安分以養福、二曰寬胃以養氣、三曰少費以養財。
……
可以說,這些正能量在淩麗的人生起了很大的作用。
不隻教她勤奮、教她堅持,還教她修身養性的心態。
的確,後來的她,勤奮好學,又克己少欲,把自己的人生過得很好。
也不知是不是《東坡三養》之類的故事在她的內心紮根太深,以至於她一輩子都沒什麼**,活得很淡然,小小年紀起,心態就跟上了年紀的老人差不多。
既不愛吃、又不講穿,其餘的一應消費**儘是沒有。所有的錢除了基本生活開支,就是拿去理財。
她攢錢很快,跟這習慣也分不開。
她倒是真的“養”了心。
安分以養福、寬胃以養氣、少費以養財。她倒是樣樣都做到了。
——對事業沒什麼野心,唯一工作的動力就是賺錢早日實現財務自由;從來吃得不多,在人人胃病的年代,她的胃可是獨樹一幟的好,彆說是胃了,所有五臟六腑都很健康,因為她活得極為節製。而五臟六腑的損傷,除了先天性的,基本都是後天不節製造成的。
至於“少費”,則更不用說了。她雖然賺得多,從大學就開始帶家教掙錢,但花的卻是少之又少。即便是後來混到白領階層,也是除了必須要買的行頭,其他一應不買。
彆人都以為她是品味好,所以隻買質量好的經典款。誰想得到,她隻是因為經典款在任何場合都能穿。而質量佳,當然一方麵是匹配自己公司的身份,另一方麵是對皮膚好些,三來也是因為更耐穿,一件經典款高質量衣服,穿個十來年不是問題。
這些年來,那些人生態度對自己的影響可以說是很大的。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而樹木,則要從育苗抓起。
很多時候,小時候在心裡種下的種子,長大後會生根發芽,影響人的一生。
真算起來,確實應該多拍些弘揚正能量的適合孩子看的影視劇了。
她反對一刀切的綁架性“傳統”,卻推崇真正正能量的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