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此去通途41(1 / 2)

三城跨海項目, 從提出到今天,終於正式啟動了。

華國的精英工程隊,施工單位, 頂級專家們, 因為這個超級工程而相遇, 相聚。

他們已經準備好開始一段全新的挑戰。

不同於普通的工程, 這是一項史無前例的, 對華國來說,對世界來說,都從未有過的超級工程。

——設計者們麵對的問題, 不僅繁多, 還很複雜。

光是跨海橋梁部分,就分成了好幾個橋段。

“第一段, 是青城航道,這裡,采取跨度為九百三十米的雙塔斜拉橋方案, 橋塔H型, 頂端設計為三個中國結圖形, 象征三城。”

謝雁將基本的方案和幾人依次展示,“第二段通航橋段,跨度九百多米,設置一個通航橋洞……”

“第三段九州航道橋段……”

“第四段, 淺水區橋段……”

“第五段,也是整個工程最困難,最複雜的地段,海底隧道。”

她看了眼宋修竹。

“以當地的海底地質條件,沒辦法使用盾構技術。”

他說。

盾構機, 這是經常出現在隧洞工程中的一個巨無霸機器。

它就像一個龐大的隧道洞挖掘怪物,能夠穿山越嶺,開通出一個個地下通道。

但是海底,在泥沙下,盾構機不僅很難進行工作,而且挖掘的隧道,也不符合工程要求。

蘇擎抬手,合上資料,“所以,你的方案?”

“沉管隧道。”

宋修竹說。

水下修建隧道和穿山隧道不同,水下獨特的施工環境,意味著工程有了不一樣的困難和限製。

而因為近年來,華國航運的發展,使得水底隧道的需求越來越多,但大多數,都是應對的江河,大海和江河有著很大的區彆,也有更多的困難。

宋修竹提出的沉管法,比起其他的盾構法、礦山法等常用方法,更加的複雜,也更加苛刻。

但是,優勢同樣很大。

這種水下隧道新技術,發展到現在不過百年的曆史,比起千年的橋梁技術來說,算是一個嬰兒。

華國目前已有的水底隧道工程,都是內河隧道工程,而世界上正在修建的大型沉管隧道工程有兩個,一個是丹國和瑞國的跨海峽隧道,以及韓國的釜城-巨城海底隧道。

“過幾天,我會去韓國和丹國,還有荷國。”

海底沉管,不僅在華國是一個技術空白,在世界上,都是極其高級且複雜的技術。

而伶仃洋的海底,除了複雜的海洋環境以外,還有泥沙問題。

這個問題,人工島也將麵臨。

在修建地點,有著十幾米的泥沙,這些泥沙不是堅硬的土地,就好像人踩在泥淖沼澤裡,根本無法穩住身形,等陷進去了,最後身處的位置甚至不是一開始陷進去的位置。

這樣的環境,讓人工島無法建成,河流,洋流的衝擊,也會讓需要的建島土量,成為一個可怕的天文數字。

而三城跨海工程,需要的不隻是一個人工島。

“人工島,需要五座。”

蘇擎說,“作為橋梁和隧道的連接關鍵點,需要東西至少兩座人工島,除此之外,還有三城口岸需要三個人工島。”

他在紙上畫了兩個點。

這兩個東西人工島,是最大的麻煩。

為什麼在伶仃洋的方案上,沒有一開始就提出人工島,是因為之前沒有修建人工島的前例——不是因為想不到,而是因為太難了。

修島需要的泥沙量非常大,但就算運來了泥沙,但這塊“柔軟”的海底土地也並不堅硬,泥沙傾倒進去,也會滑落到其他地方。

“海底隧道和人工島是一體的工程,”

謝雁說,“沒有隧道,人工島就沒有意義,沒有人工島,隧道就無法和整個工程連成一個整體。”

橋,島,隧,

缺一不可。

宋修竹說,“如果人工島無法成功,隧道也沒有意義。”

他意有所指。

但蘇擎並不是一個會輕易被困難打倒的人,相反,他喜歡困難。

“希望人工島修起的時候,沉管隧道不隻是一句空談。”

宋修竹靠在椅子上,回他:“放心。”

“除了上麵這些,還有港城、珠城、澳城的三城連接橋段,這些連接橋段以海上高架橋、山體隧道……”

無論是哪一段,單獨拿出來,都是一項重點工程。

而現在,它們要彙聚在一起,共同組成這隻海上巨龍的一部分。

開完會,宋修竹就帶著其他工程師飛了國外,去學習和參觀國外的隧洞工程,並且尋找可靠的合作公司。

方斯聞負責實驗相關項目,要達到一百二十年使用壽命,每一項材料都要做到極致,尤其是混凝土。

抵抗海水腐蝕,一百二十年不開裂,這需要更高性能的混凝土材料。

華國各大實驗室,早就在數年前開始了運作,而此刻,他們要加快速度,為這項超級巨龍的誕生,而研製各種高性能建築材料。

從混凝土,到阻尼材料……必須保證大橋能夠抵抗八級地震、十六級台風和超強的海上風浪衝擊。

十七級風力,就是風力等級的巔峰。

而在這裡,經常出現的台風和巨浪,要求工程按照最高的標準進行設計——十六級的台風,幾乎是台風中的死神了。

而放在謝雁麵前的,是數座分段橋梁的設計工作。

所有人都爭分奪秒地為工程運轉起來,他們像是一台台精力旺盛的機器,但他們並不是不想休息,而是因為隻有這樣的拚勁,才能麵對他們麵前數十座大山般的難題,才能讓他們看到成功的希望。

**

橋梁設計工作,在華國最有經驗的團隊分工協作下,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謝雁去找蘇擎。

助理說他在辦公室裡。

現在是早上,太陽剛剛冒出頭,蘇擎的辦公室門沒鎖,窗戶麵朝著海邊,她進去的時候,窗簾拉著。

屋子裡堆滿了資料,隨便一踩,可能都是一本書。

桌上伏著一個人,還有很多其他東西,像是模型,又像是用光的紙筒。

地上還有紙,一節節的卷在一起,扔在角落。

不是硬紙,而是軟紙。

係統:是我想的太多了嗎?xx,往往是在過度之後……

謝雁:閉嘴。

係統:嚶嚶嚶,你好凶。

對付嚶嚶怪,凶它就對了。

桌上的紙筒,有彆的用處。

那是十幾個紙筒,被用細線包圍在一起,放在桌子的正中間,桌上還放著一盆沙,或許不止一盆,還有更多的沙土石塊在角落的桶裡。

謝雁從旁邊的架子上取下外套,披在桌上伏著的人身上,然後輕輕搬來旁邊的椅子,在他旁邊坐了下來。

蘇擎穿著一件襯衣,呼吸輕緩,頭發有些亂,襯衣的袖子卷起來,雖然有些冷,但他睡得很熟。

謝雁坐在他旁邊,

目光,落在桌上的紙筒上。

清晨的曉光從窗簾的縫隙照進來,正好落在上麵。

光影照亮了一個有些粗糙的微型世界。

沙土放在紙筒裡,將它們填得滿滿的,而紙筒的下麵也是沙土,但裝滿了沙土的紙筒,不再是輕飄飄的一碰就倒,而成了某種沉重的柱子。

“嗯……?”

耳邊傳來有些迷糊的聲音。

她轉過頭,正好對上睜開眼睛的蘇擎。

他的睫毛很長,眼睛半闔著,還有些迷糊,伸手摸了摸她,似乎在確認真假。

謝雁抓住他的手,“昨晚什麼時候睡的?”

他茫然想了想,“七點?不對,不是昨晚,那是今早……”

現在才九點過。

半晌,蘇擎的目光落在她抓著自己的手上。

他終於醒了,“等會,你怎麼進來的?”

他猛地坐直了身子,撓了撓雜亂的頭發,不管他本意是要做什麼,總之這一個動作,弄得碎發更亂了。

“你門沒鎖,也沒關。”

謝雁說,“如果不是院子門口有門衛,你可能會被偷的乾淨。”

她環視桌上和地上的雜亂,“不過,你這也沒什麼可偷的。”

蘇擎起身,“等我一會!”

他竄了出去,估計是洗臉去了,不一會,又精神抖擻地回來,“你怎麼來了?”

“一會睡一覺吧,”

謝雁擺弄著他桌上剩下的紙筒,“你還要活得長長久久,替國家繼續修橋修路一百年呢。”

“……一百年還是算了,”

蘇擎走到桌邊,向她介紹,“看這個。”

“我看到了,”

謝雁說,“所以我說,你能睡個好覺了。”

他端起盆子裡的沙土,傾倒在紙筒上,而紙筒因為本身實心的重量,即便是放在泥沙上,也陷的很深,沒有移動。

慢慢的,沙土堆積越來越多,最後,形成了一座小山。

“人工島,”

他說,“就用這個方法。”

“一百二十個圓形鋼柱,以一定的規則排列起來,落入海底,然後以這些‘定海神針’為主體,就可以建出我們需要的人工島!”

他像是個等著被表揚的孩子,“怎麼樣?”

謝雁說,“很棒。”

她問,“那麼,我覺得很棒,但工廠的工人可能就不這樣想的了。”

她拿起桌上一張計算圖紙,“直徑22.5米,高度55米,每一個圓筒,就是一個籃球場,一百二十個籃球場連接在一起,一百二十個二十層高的大樓。”

“這還是空心的,從重量上來看,是一百二十架客機。”

她說,“這是一個極其恐怖的用鋼量。”

蘇擎一笑,“我當然想到了,滬城。”

他說,“那裡,有全華國最大的鋼結構生產工廠。”

他們將會收到一份訂單——

一份修建百座海底鋼鐵大樓的鋼結構訂單!

“宋修竹還沒回來?”

蘇擎忽然問。

“算算時間,現在應該是在去荷國的路上吧。”

她說,“你先擔心一下自己的身體,去睡覺。”

蘇擎點頭,

謝雁拉開窗簾,日光照進來,整個房間充滿了光。

他看著她的背影,頓了頓,才覺有些困意上來,

臨走前,看著她逆著光的背影,他用無聲的口型說了兩個詞。

晚安,

早安。

**

此刻的宋修竹坐在前往荷國公司的車上。

他剛從韓國回來。

韓國在建的跨海大橋,連接釜城和巨城,和他們的方案有相似的地方——他們也打算將海底隧道和海上橋梁結合起來。

而且,他們用的也是沉管法。

這是韓國第一次使用海底沉管法,和華國一樣,他們麵臨著很多的問題——尤其是安裝管道。但他們找了五十多位荷國的專家,每次安裝沉管時,就會有專家幫助他們進行安裝,保證沉管順利進入預定的位置,完成銜接。

而這條海底隧道,總長三千七百米。

但宋修竹要完成的隧道,是六千七百米。

幾乎是對方的兩倍。

彆說翻一倍,沉管每加一個管道,都是有著巨大的風險。

韓國拒絕了他們的參觀要求,無論是安裝設備,還是施工現場,都不讓靠近。

所以,他來了荷國。

沉管隧道,最大的兩個問題,一是沉管的製造,二是沉管的安裝。

製造方麵,華國沒有適合的製造模板,安裝方麵——因為伶仃洋特殊的海洋環境,以往的安裝技術都不適合,世界上隻有領域裡的少數幾個頂尖公司能應對這樣的安裝難題。

從他提沉管隧道這個方法開始,宋修竹就知道任務不簡單。

到了酒店,他把所有符合條件的公司又篩選了一次,拜訪了多個相關專業的公司。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