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與風同行13(1 / 2)

暑假來了, 炎熱的錦城時不時會有大雨,但雨來得快也去得快,老天爺像是一個脾氣古怪, 喜怒無常的老頭子。

好在大雨過後, 總有一陣子的空氣能讓人透口氣, 不至於太悶熱。

謝雁還是他們的房東, 周末的時候三個人會回去住兩天, 謝雁父母給她準備的房子離學校很近,因此對他們而言,暑假沒有“回家”的概念, 大多數時間, 都放在實驗室。

鄭晴和蘇箏,原本隻是為了讓謝雁放心, 才學習考上大學,本來隻是演一場戲,結果鄭晴自己後知後覺地發現, 她好像並沒有“演”, 而是自己漸漸習慣了這種生活狀態。

這種和她的過去, 全然不同的狀態。

過一個普通人的生活,有自己的目標去努力,和同伴一起為完成項目而度過自己的日常。

累了的時候,就叫上蘇箏和謝雁出去玩半天, 休息休息。

剛開始戒煙的時候的確有些不適應,但當時正值高三,高強度的學習讓她沒有時間去想彆的事情,眨眼間兩年過去,好像真的就戒了。

到了快開學的時候, 還有彆的師兄來加入他們的項目組。

他們研究的一些成果,申請了專利,但鄭晴知道,距離她想要的內容還差得遠。

信息收集,信息處理,根據各種其他條件,進行調控……

第一個專利申請下來的時候,同伴問她,“小晴,你怎麼想到要做這個?”

“突然出現的一個念頭吧。”

她搖搖頭,“我也不知道。”

雖然這樣說,但腦海裡依然出現了往日的記憶。

桃兒在火車站,說,華國的火車站還有很多地方可以改進,因為手機和計算機普及的問題,無論是車站和旅客之間的交互,還是車站內部的調控,效率都不高。

而學了信息工程,她發現原來信息是這麼重要。

信息可以改變人的世界,改變人的出行,飲食,商業模式……

信息就是一把利劍,而如何使用它,如何控製它,如何讓它不傷到自己,卻能為自己完成很多的事情,更是一個永無止境的探索主題。

和另外兩個人一起吃飯的時候,鄭晴也能聽他們兩聊車的事情——尤其是輪軌和磁軌的話題,鄭晴耳朵都快聽出繭子了。

謝雁和蘇箏的進度,超出了陳運飛的意料。

但久而久之,他也習慣了。

以後有什麼任務,也不給他們定最後日期,反正兩個人都會提前以非人類的速度做完的。

他們也成了為數不多,在大一剛結束就接觸項目核心的人,而且總能提出一些很有想法的實驗思路。

周廊教授因為六月大會的事情,忙得很,很久沒來實驗室,但他卻依然定期在看陳運飛的郵件彙報。

果然,他的眼光沒問題!

因為兩個人的加入,實驗室的壓力小了,進度卻快了!這原本應該是骨乾人員才能給的實驗效果,卻在兩個新生身上出現。

這也是為數不多讓他感到欣慰的消息——

因為大會過後,爭論還在繼續。

無論是磁軌還是輪軌,兩邊的人都各退了一步,想用一個實際的工程,先來證明自己。

而他們之所以退步,是在過去的數年內,在他們這些建設派之外,還有另一種聲音——緩建。

緩建,不是不建,而是推遲延後。

但從五年前的技術論證開始,周廊就堅定地認為,京滬線的改建刻不容緩。

和磁軌派的老對手爭論了這麼久,他也有些理解那些緩建的聲音了。

因為在他們輪軌派看來,磁軌才是應該緩建遲建的!因為各方麵的條件都不允許現在的華國,將鐵軌棄之不顧,直奔磁軌而去。

緩建派看他們輪軌派,想來也是這樣。

他給陳運飛發了個郵件,告訴他好好準備這次的公開課,他將會在九月底回到學校。

九月的最後幾天,對於牽引力實驗室來說,壓力不小。

錦城交大本來就有不少交通行業的專家教授,他們都有各自的經曆和學識,屬於華國交通行業的頂尖人物,雖然公開課是麵向大四的學生,但在專家的旁聽下,負責講課的研究生們壓力也不小。

謝雁和蘇箏負責給陳運飛做課程助理。

“能讓你們兩給我當助理,”

陳運飛把資料準備好,感歎道,“感覺非常爽。”

金童玉女,還都是實驗室的頂尖人才,又年輕又好看,兩個天才少年給他做綠野,往他左右一站——

讀者們,把排麵打在評論區裡。

“師兄也不差,”

謝雁笑著說,“你研究生還沒畢業,不也進了重點實驗室嗎?”

公開課從一開始的選題講課,到現在已經變了形式,因為從大會到現在幾個月的時間,磁懸浮的呼聲越來越高,而輪軌派也不會輕易放棄給剛進入大四的學生賣安利的機會。

所以,最後改成了兩堂課。

上一堂課由嚴教授項目組的黎蕭蕭主講,另外兩個學弟輔助,陳運飛的課在黎蕭蕭之後。

嚴教授的實驗組一直在研究磁懸浮技術,他畢業於蘇國的首都動力學院,專業為電力係,畢業後立刻回到百廢待興的華國,參與祖國的建設,現在,他是錦城交大的教授,負責磁懸浮項目。

列車原本就是隨著蒸汽機的誕生而出現的一種交通方式,一開始,火車頭總是冒著煙,靠著蒸汽機作為牽引動力,拉動列車在鐵軌上前行。

而隨著科技的發展,電力時代來臨。

黎蕭蕭聲音清晰地介紹道,“蒸汽機火車頭的退役,讓電力成為了鐵路上的新動力寵兒,但電力之後,使用更清潔的動力,讓列車時速變得更快的選擇出現了——磁懸浮。”

“國外的磁懸浮研究成果非常多,他們也在關注這一前沿科技,雖然磁懸浮列車出現不過數十年,但卻因為各種優良的性能,超快的速度,特殊的牽引力係統等等優勢,而成為了研究熱點。”

嚴教授在國外體驗了超快的磁懸浮列車之後,很快認定——未來的超高速列車,隻有磁懸浮能夠做到,想要和發展的越來越快的飛機等其他交通方式競爭,隻有磁懸浮——

隻要技術和環境條件允許,磁懸浮列車的車速甚至可以追上飛機!

在地麵上飛行的列車!

他向國家申請了“磁懸浮技術研究”的項目課題經費,將爭取到的經費,分給華國四個研究小組,同時進行磁懸浮技術的開發。

其中一個小組,就在錦城交大。

正因為有這些科研人員的努力,黎蕭蕭才能在這裡向下麵坐著的學生和老師們,介紹華國磁懸浮的未來,而這種介紹,並不隻是幻想,而是有技術條件支持的可實現的未來。

“從蒸汽時代,到電氣時代,再到未來,國家的發展離不開交通的發展,交通的速度,就是發展的速度。”

黎蕭蕭最後結語道,“華國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而能夠滿足這種飛躍式的發展速度,隻有更快,更高效的列車,在很多行業和科研領域上,我們是在追趕國外的很多國家,但為何不設想一下,有一天我們可以成為彆人追趕的對象呢?”

“這堂課,關於未來,關於磁懸浮,我就講到這裡,感謝大家。”她輕輕鞠躬。

台下響起了掌聲。

黎蕭蕭雖然是研究生,但也算比較年輕的,算年齡,比陳運飛還要小一歲,講課過程中沒有怯場,也沒有磕磕拌拌出現失誤。

內容全麵詳實,邏輯清晰,節奏把控的也很好,闡述了國內磁懸浮列車的研究發展情況,也結合華國的實際情況,做了簡單論述。

因為課時的問題,沒有進行深入的講述,很多內容是點到為止,對於專家們來說,他們不需要太詳細的介紹,每個人都對這些理論和數據十分了解,而對於還沒有進入實驗室參與太多項目內容的大部分大四生來說,算是一次不錯的引導。

說實話,陳運飛的講課放在後麵,有些吃虧,但這不是完全由順序導致的,而是由兩個人所在的不同課題組本身內容決定的。

黎蕭蕭前麵已經從人類科技發展速度,講了過去未來,講了國外國內,最後還展望了一下華國美好的未來。

可以說,該說的都說完了,升華也升華了,而他在後麵,自然不能再把黎蕭蕭講過一次的世界鐵路交通發展史再來一遍。

而從發展的速度,列車的速度上來說,輪軌的確打不過磁軌。

現在華國的火車時速基本在50多公裡左右,還是經過一次全國大提速之後的結果,國外的高速列車,或許有兩三百的時速,但磁懸浮已經打出了媲美飛機的速度。

陳運飛:把難字寫在了臉上。

他有些不太確定,走上講台,深呼了一口氣。

上課鈴還沒響起,下麵的學生和專家,都在討論剛才黎蕭蕭說的內容,蘇箏給過陳運飛一份磁懸浮的選題報告,的確都如黎蕭蕭所說,從技術上,能源上,時速上,磁懸浮都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而且,國外大多數的磁懸浮都是實現路線,如果華國率先將磁懸浮作為商用投入運行,帶飛沿海經濟圈,那麼在軌道交通這一點上,華國就能從後排,直接逆襲成為第一名。

而輪軌有什麼優勢呢?

簡單來說,就是便宜,方便,說便宜,其實也不便宜,隻不過比起磁懸浮來說,造價會低一些,要知道京滬線的高速鐵路項目一直沒有批下來,其中一個原因就是——

京滬線的造價預估在日益提高,現在更是直逼一千億大關。

一千個億,在二十世紀,隻為了修一條鐵路!

他總不能上來說,“我們的優勢呢,就是比較便宜,修建一條京滬線,造價預估為一個千億。”

為了準備這次公開課,他好幾天沒睡著,把自己原本的備課方案刪了又改,最後也沒有一個自己滿意的內容。

而陳運飛現在手裡拿著的這個講課方案,是謝雁給他的。

這樣講,效果真的能好嗎?

他不太確定,還有些忐忑。

最後,陳運飛壓下自己心裡的緊張,把實驗室裡唯一一台投影儀帶了過來,在牆上掛著的白布上放起了影片。

這段影片拍的很搖晃,因為實在車廂裡。

德國的內燃機車,牽引著五節車廂,這段錄像,由車廂內的記者錄下,醫生在車廂裡隨時待命,保證司機的狀態,或者——萬一出事了,可以第一時間進行急救。

車窗外的風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後退著。

“時速,一百!”

“一百二!”

“一百三!”

車廂內部,搖的更厲害了。

就連火車頭裡的司機,也緊張地盯著前麵。

“一百三!還能再快嗎?”

“不知道……我,我試試!”

“最高能到多少?”

即便是在下麵觀看的學生和專家,平日裡乘坐的大部分火車,平均車速也隻有四五十公裡,窗外的景色慢慢地後退,漸漸消失在視野裡,車窗還能打開。

但這段影片裡的速度,卻是他們平日感受速度的三四倍!

“一百四十!”

“一百四十的時速?”

“一百五十。”

“一百六十!”

“一百六十五!”

記者的聲音在顫抖,他看向窗外,“真的非常快!太快了!不敢開窗戶,感覺我們比風跑的還快!”

然而,很快出現了一聲巨響,影片結束了。

謝雁把教室的燈打開。

專家們都知道這段是什麼,他們太熟悉鐵路的曆史,所以陳運飛隨便點了前排一個學生,“最高時速一百六十五,你覺得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