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數學家大會的牛逼之處在於,它將地球上最聰明的腦袋瓜子集中在一起討論問題、展望未來,並且頒發獎項,大會期間將頒發有“數學諾貝爾”之稱的菲爾茲獎、奈望林納獎(計算機科學),這兩個獎項都隻頒發給40歲以下的數學家,可以說含金量十足。
大會期間還會有幾十場報告,分為1小時報告和45分鐘報告,各國數學家都以得到報告邀請而為榮。早年數學家大會都沒有中國數學家什麼事,直到陳省身橫空出世,之後又有丘成桐,在他們的影響下,經過了漫長的動蕩十年之後,前幾屆大會才有中國數學家的身影。
看看數學家大會的曆史,康妙玟不禁唏噓:落後就要挨打,人家乾啥都不帶你玩。
國內頂尖名校的頂尖數學家也早已在為數學家大會做準備,做課題的、刷論文的、混臉熟的,各自忙碌。大學生們認為這種高規格高逼格的事情與己無關,沒幾個往這上麵想的,要想也是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
單墫教授感慨得很,“數學家大會誰不想去呢?僧多粥少嘛,每年隻有幾十個人有資格上台做報告,大部分人都隻能去混個資曆,但就是混資曆的資格也很難拿到。”
康妙玟誠懇發問:“要怎麼才能去呢?”
“首先,你要解出一個著名的猜想。”
白白了您那!
這個難度也太大了好嗎!
不要為難我,我還隻是個寶寶!再聰明的腦袋也得循序漸進,不學完所有前置知識,想要搞什麼著名猜想,隻能說生活不是無腦爽文,寶寶做不到!
費馬大定理又被稱為“費馬最後的定理”,是因為費馬提出的幾十個定理(未解出之前叫“猜想”)除了最後一個都已經被證明,自從費馬在丟番圖的《算術》一書的邊邊角角寫下48個猜想之後,“費馬猜想”就成了300多年來各國數學家的攀登目標,費馬猜想解開了47個,世界上多了47個費馬定理。
而在攻克費馬大定理的過程中,又衍生出了一眾猜想和數學理論,其中1955年日本的兩位數學家提出了“穀山-誌村猜想”,1958年英國的兩位數學家提出了“貝赫和斯維訥通-戴爾猜想”,費馬大定理走到了最後的關卡,但時間過去了30多年,費馬大定理仍然未被證明。
這說明想要證明一個著名猜想到底有多難!多少數學家前赴後繼,可不是一般人能夠嘗試的。
康妙玟隻記得她看到過媒體報道,90年代費馬大定理終於被證明出來,繼而到了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龐加萊猜想也被證明出來了。費馬大定理花了300多年時間,龐加萊猜想也花了99年時間。
光是一想就腦殼痛。
當時她對這些報道沒啥興趣,隻看了一個大概,因此就算她現在有了照相式記憶,也沒法回憶起更多的細節。
扼腕。不然她沒準還能證明一個費馬大定理呢。
開玩笑啦,她當時連公式都看不明白,根本不可能多關注一秒。
“或者那些在數學的某個領域裡能夠發表具有一定影響的論文的數學家。”
白白了您那!
以她一個大一學生也根本做不到好嗎!
她連該看的書都還沒看完呢。隻能說數學著作太多了太多了,根本看不完。
數學發展到現在,分支越來越多、越來越細致,相應的著作也越來越多,你想鑽研哪個方向,好歹要把這個方向的重要著作都看看吧?不然很可能會發生你做的工作早就有人做出解答的情況。就是在半個世紀之前,不同地點的兩個人做了同樣的工作、同時發現某個公式的事情也仍有發生。
現在是知識爆炸的時代、信息快速傳播的時代,好處就是你可以先看看彆人都已經做出了什麼工作,避免浪費你寶貴的時間和腦子。
*
大一學生隻能老老實實的上學、看書。
日子飛一般的流逝。
倒是3月份,收到了喬俊之的信。
哼,混蛋!
康妙玟拆開信,喬俊之的字寫得很好看,字跡飄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