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越下越大了,王葛坐在蒲草堆上,開始製作本場考試的第一件物品:唧筒。
也就是滅火水槍。
最簡易的唧筒跟注射器原理一樣,外部一個套管,內部一個拉動杆。將拉動杆綁上葦絮作為阻力,來回拉動,就能把水吸進套管內,再推動拉杆,將水噴出。
王葛很快就將簡易唧筒做好了,周圍都是水坑,她很愜意的玩了幾把。接下來就要仿照前世在故宮博物院看到的,青銅製“水銃式唧筒”,做一個竹製的消防水槍。跟剛才的簡單版原理是一樣的,都是利用大氣壓力差吸水。
這種銃式的,使用時要配合一個水缸,將唧筒立置在水缸中,通過抽拉,水從底部進入套管內腔,再壓下套筒,內腔中的水受壓力所迫,從頂端噴出,可滅九丈高度左右的火災(此時一丈約2.42米)。
可惜四周水坑的積水都太淺,沒法試驗。完成後,隻能先擱一邊。
王葛從現在開始,要正兒八經製作第二件物品了:蓑襞衣。也稱“襏襫”,數百年後才稱其為蓑衣。
鄭考官雖然提醒她多製作機巧之物,但萬一是隨口說說、萬一是誆人呢?
大晉朝跟前世可不一樣,前世人民生活富足,生產技術先進,蔑匠引以為傲的技能產品,全被各種流水線、廉價材料所替代,導致傳統手藝無用武之地,漸漸斷了傳承。
如今的大晉,生產技術掌握在朝廷、權貴手中,底層百姓急需生活用具和農具,就隻能自己製作。
前世製作蓑衣的匠人比蔑匠還要少!
王南行那時專門跑到沂蒙山區,跟一位上了年紀的樸實匠人學習的。她單獨製作第一件時,用掉整整半個月的時間,後來發到朋友圈,欣賞的、點讚的密密麻麻,卻沒有一個人想過購買,哪怕問價的都沒有。
材料充足,這件蓑衣她選擇蓑草搭配蘆葦杆製作。
蓑衣的第一步,從領口開始。王葛先在撐著油布棚子的兩根竹稈間拴根麻繩,然後一綹茅草、一綹茅草的在繩上打結。每續一綹草時,都要從麻繩底下續、向上翻。每打完一個結,都要壓均勻、收緊,使領口鎖扣的排列緊湊而整齊。
第二步,增綹,也就是蓑衣的主體。這一步的近千個鎖扣,必須達到橫成行、豎成列,手藝但凡生疏,至少得編個十天半月。
夏日的雨,淅淅瀝瀝,持續了兩天。
下午雨停,豔麗太陽跳出雲層,將東邊天空耀出一輪彩虹。
咚!
“不如鼓”敲的可真趕趟,考官們是踩著雨停來巡查的。不出王葛所料,鄭考官把兩個唧筒都拿走了。
“滋水筒?”桓縣令覺得簡易版的那個,看上去跟打泥丸的“劈叭筒”差不多嘛,可他怎麼就沒想到,還可以滋水?
桓縣令又看向那個長杆滋水筒,他命掾史按照王葛講述的使用方法,將此筒底端向下,豎放在水缸中。
然後,掾史把住筒身,桓縣令親自抽拉上端的套筒。
哧!
揚程至少八丈遠!
二人懵逼!
桓真的聲音在後響起:“族叔,此為何物?”
桓縣令見從侄抱著一堆簡冊,先問:“都寫明了?”
“是。”
“此為滋水筒。”
“我以為是滅火用的。”
桓縣令跟掾史一對視,腦中思路立即拓寬到一個新境界!是啊,滋水滋的再高再遠有何用?打水仗嗎?可是用在滅火上,就非一般意義了!
“不錯,就是滅火用的。”桓縣令一笑。
掾史抱過簡冊,告辭。
桓縣令問道:“式之的傷恢複的怎樣了?”
“謝族叔手下留情,他也好利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