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女直接坐到地上嚎啕大哭,左、右胳膊輪換擦淚,一抽一抽的還在說:“以前我叫燕燕的……我知道主家嫌我話多,給我改名靜女……嗚……若再被主家罰,我就該叫北風了啊……”
“噗!”不知道誰先噴笑。
“算了算了。”也不知道誰先饒了靜女的,大家一起吆喝著去庖廚。
小孩子最喜歡一窩蜂的來去,王葛當然得融入群體(幼兒園小班),她牽著虎子,二人均一眼都沒再看靜女。此事鬨的這樣大,明日定會傳到莊園主事那。
曲廊裡的燈籠全換了,昨夜均為統一製式的紅燈籠,今日每盞都不一樣。王葛屋舍前不知是巧合還是莊園有意,懸掛的是五彩鯉魚燈,形狀也是魚形。從她這處放眼望,燈籠依次是斑斕翠雀、豔麗美人、傲然雛鷹、荷塘月色、祥雲葫蘆……
虎子吃過晚食後過來,興衝衝告訴王葛,他剛才將所有燈籠都觀賞了,打算今夜寫一篇“燈彩賦”。
“好。你寫賦,我製水車。”
虎子坐於桉邊,剛要硯磨,腿腳、背後就被輕裹被褥。
王葛笑笑,走到另側牆邊,開始鋸竹。
前世曆史中,比“翻車”先進一步的水車,被稱為“筒車”。筒車發明於隋,唐朝時升級,元明時再次改良。
關於水車的知識,王葛很慚愧,僅知道這些。這還是前世跟一個擅製微型水車的老匠人學藝時,專門查閱才記住的。
這些年在賈舍村,王葛一直沒機會靠近賈地主家的水車,曾經最近一次距離,也隻是看到大概樣子,知道屬於最老式的翻車,然後被佃戶攆走了。
她一直不敢製微型筒車,就是因為連這個時代的翻車都看不到具體模樣,何談“突發奇想”去改造?
再者,微型筒車真的就是透露個原理。將其放大、成為能灌既農田的真正筒車,還需“天車匠師”的鑽研、實物打造、一次次利用水流推動的衝擊力去試。
翻車與筒車最大的區彆,就是動力不同。翻車必須由人搖、腳踏、或畜力拉來帶動刮板鏈條;筒車靠水流衝擊為動力,轉輪上的每個小筒依次入水、轉至頂部後自動傾斜倒入竹槽,而後進行農田的灌既或其餘用途。
筒車不如翻車的地方,是必須因地製宜,必須建造在水流落差大的地方(比如飛流峰瀑布),或水流湍急的河岸邊。
王葛一邊回憶前世的製作過程,一邊削竹筒。她隻製十個竹筒,它們大小必須相近,這樣蓄水時動力才能一致而連貫。然後用鐵釘鑿眼,楔進竹棍,製成最基礎的轉輪。
受時間、材料所限,她要做的,僅僅是能透露筒車的運行原理即可,不需要美觀、複雜。隻要保證竹筒轉到滾輪頂端後、能傾斜瀉入固定位置的水槽中即可。另外,再製一個竹筒小人,水車轉輪中間的軸延伸出來,跟竹筒小人的手部相接。
如此就會造成水車轉動多快,竹筒小人忙碌多快的有趣樣子。
不知何時,虎子站過來。王葛用手撥拉筒車轉動,竹筒人跟著忙活。她問:“咋樣?像不像?”
虎子心想:頭等匠工能把水車彷的如此粗糙、如此不類,也是不易啊!
於是找了個最善意的破綻,提醒:“嗯……這水車運行的道理,是不是反了?不是人力搖,帶動水車麼?怎成了水車先轉、而後帶動人……水車先轉……帶動人力?先轉?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