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城東門外,一行士兵和城中的世族們都等在這裡,對著城外翹首以盼。
陳學年不安地候在隊伍中。
城中其他世族,崔氏、李氏、盧氏、蕭氏……等等,無論是否真心臣服,但是為了順應形式,都派出了本族優秀子弟前往青州。
然而他陳家卻隻有他一人。
這些年他隨著朝廷顛沛流離,心中從未安定過,也就沒有了傳後代的心,這些年始終是一個人,即使收用過幾個婢女,也沒有讓她們生下自己的孩子。
等到各世家都找出族中出身乾淨的優秀子弟派往青州求學,投靠霍思城,他才開始後悔起來。
曾經出仕過的世族們是不可能去青州的,先不說一臣不事二主,即使他們自己丟得起這個臉,也要考慮霍思城願不願意。
當初武昌小朝廷和霍思城的江右小朝廷對著乾了幾年,等孔景陽發檄文之後又乾脆對霍思城母女大唱大罵,哪怕霍思城是菩薩的心腸,也不可能真心任用這些人了。
所以世族們即使要投靠霍思城,也不能自己出麵免得招人厭惡,隻能叫家裡身家“清白”的子弟前往,這樣,既免了他們自己委屈厚顏,又能叫霍思城舒舒服服地接受他們的人。
畢竟是從前的事,這些子弟以前還小,都在家裡讀書,外麵的事,都是家裡大人做的,有什麼事,要罰要壓,也都隻讓他們這些老頭子擔著,和這些子弟無關。
但是陳學年就推不出這樣乾淨清白的子弟,他隻有自己。
雖然罵霍思城的時候他沒出麵,甚至世族弄死謝愷之後他也沒占到多少便宜,但是他也被認作世族中的一員,更是曆任南帝、慜帝、謝愷、弱帝幾人的官,他是徹底洗不清了的。
所以他隻能空望著彆的世族重新起家,自己枯守在武昌,等待傳聞中那位真正管事的人到來。
到時候要打要殺,都隨便吧。
陳學年歎氣。
至少等他們來了,這江南的旱災,也就能有個頭了。
他就是為了這個,才肯聽從陳伯的勸,親自到軍營裡和那些士兵對證的。
二月十一日,武昌城終於迎來它的新管理者。
新的武昌太守也姓陳,叫陳俊理,當然是個女官。
這也是江北政權的最大特點了,她們的所有高官,都是女子,聽說都是從那個神秘的婦好書院畢業,在基層乾過兩三年以上,才一點一點升上來的,不管是處理基層事務還是治軍理政,都是一把好手。
武昌世族們連福帝都接受了,對一個女太守又有什麼接受不了的呢?
何況這也不是他們說接不接受的時候了,滿城百姓和十萬士兵都殷切盼著這位新的武昌太守的到來,城中已經傳遍——霍思城手裡有個梅博士,梅博士發明了抗旱稻,旱災年景也能種活,不僅不死莊稼,秋天還能略有增產呢!
武昌尊了福帝,就是歸入了霍思城手下,成了霍思城的地盤,那新來的武昌太守一定會帶著抗旱稻來的!
江南的旱災有救了!
江南百姓有救了!
這位叫陳俊理的太守也沒有讓殷切期盼的武昌百姓和十萬士兵失望,當然,她也已經解釋過了,她和陳伯真不是兄妹,就是趕了個巧,不過她和陳伯是有交情的,什麼交情呢?以前當過一陣子的同學。
所以陳太守來之後,第一個就找到了陳伯,要他幫自己一個忙。
“江南百姓九死無生,武昌城外千裡焦土如焚,我料理世族霸占的田地簡單,可找人重新耕種這些土地卻難。你這十萬士兵以前應當也是種地出身,與其空養著,不若給我幫幫忙,領一部分田地做軍屯。”
於是武昌城的十萬士兵,就有兩萬人直接領了武昌城外的焦土重新開荒去了。
剩下八萬則被陳太守分成四部分,以縮小了一圈的雲夢澤為中心,向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建立軍鎮,收攏附近出沒的流民,發給抗旱的稻種,讓他們重新種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