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 八千鹽戶 八十萬斤石炭(1 / 2)

滄州。

祝實念和常峙節跟隨謝希大留守滄州,過年也沒回得去清河,至今已有近半年。

這一日,祝實念和常峙節聽謝二哥吩咐,攜禮歙硯一方、徽墨一匣,前往州衙找杜知府(知州)走動。

“……鹽場業已圈建完畢,便要招工教以技藝,及至入夏風起,就該開始製鹽了。”

杜充關心一句鹽場進度,祝實念回道。

態度畢恭畢敬,又不奴顏婢膝,正合了杜充杜知府欣賞氣節的文人性格。

“好些時候不曾來行走,今日可是有事?”

此時常峙節開口,“西門大官人臨走時,千叮萬囑,要多與杜知府行走,隻是我等愚鈍,隻忙於大官人交待的事,尚且手忙腳亂,更不敢莽撞來打擾杜知府。”

說過一堆有的沒的廢話,這才圖窮匕見:

“近日我們有樁難事,實在無法可解,大官人離得遠難以照應,便想著幸好還能向您來尋求援手。”

杜充喜歡旁人像晚輩一般,依賴於他,向他尋求幫助,那時他就會像顯靈的天神,出手擺平一切。

“有何難事?說來本官聽聽!”

常峙節神態愈發仰慕,真就仿若在看天神:“於我等是難事,但對您來說都是小事!”

“事情是這樣,鹽場圈建業已竣工,如今需得招收大量苦力做工,方才能夠開始製鹽。”

杜充一臉疑惑不解:“既缺人,那便招收,有何難處?”

祝實念恭敬提醒:“煮鹽需得鹽民,鹽民屬鹽籍,卻不是我等想招便有的。”

鹽籍,與商籍、匠籍類似,乃是一種戶籍——鹽商和鹽民的戶籍。

若要正規,製鹽的人就隻能是鹽籍的鹽民。

當然,不講規矩的話,誰有那本事都能製鹽。

那偌大一個萬頃鹽場,招收煮鹽的苦力需得千人萬人之數!誰有那功夫一個個去招?

莫說事情繁瑣冗雜,便是拋開不談,滄州這小小一個州,能有萬人空閒苦力且能三五十年地長久來做工嗎?

招工就成了一件大難事。

偶有一日睡前,謝希大想起當初陪大官人去府衙,出來後大官人問他怎樣看杜充時他的回答。

腦中靈光一閃,魚挺坐起,想到一個省力的辦法!

祝實念提醒之後,杜充似有所悟,但總似隔了一層紗霧,似懂非懂。

常峙節於是繼續挑明:“我們偌大一個鹽場,需得用鹽民製鹽,方才合乎律條,讓人無可指摘。”

“便需要麻煩杜知府,替我們劃撥一批鹽民。”

“本官哪裡有鹽民?”杜充不解。

常峙節深表理解,循循善誘:“確實,我等也都明白,滄州非是製鹽大州,哪有那許多熟手鹽民?於是我等便打算在人到之後,先傳授製鹽技藝。”

“因此是否是真正的鹽民,也不打緊的。”

杜充此時可算悟過來了:

“爾等該早說!既不要求製鹽技藝,隻是需得是鹽民,本官劃一萬民戶轉成鹽籍便是!”

他們早便說過,招工後會教以製鹽技藝。

但這都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杜知府說要劃撥一萬民戶!給鹽場做鹽民!

一萬民戶!可不止是相當於一萬人!

一戶一人的在少數,一戶三人五人才是大流,一戶十人幾世同堂的也不算稀罕。

#本來隻打算富裕的要那麼八千鹽民,結果杜知府實在太厚道,直接給他們一萬戶啊#

#是一萬戶不是一萬人啊#

#一萬戶鹽民≈四萬鹽民#

一萬戶,滄州總人口也就三萬多戶啊*

#突然就懂得了,當初大官人不能將方圓五十裡,都圈進鹽場的痛苦#

常峙節一時無措的當口,祝實念急中生智:

“杜知府您體恤鹽場不易,實在讓我等感佩在心!

隻是鹽場如今還才剛開,我等打算是先招八千鹽民,您說劃撥一萬鹽民,卻是有些多了。”

常峙節話中是藏著心機的。

他將杜充說的劃撥一萬民戶為鹽戶,說成是一萬個鹽民,且又推辭說人數有些多了。

祝實念與常峙節對視一眼——

祝實念:‘是否不太妥?八千戶也太多了。’

八千戶可是有約三萬二千人了!

常峙節:‘我剛才話中已經表明——以為是一萬鹽民、而非一萬鹽戶,便是他以後發現不妥,也無顏追究。即使旁的來追究,我也可推說是想差了。’

玩忽職守的是杜充,錯不在他,還能拿他如何?

祝實念心想:等發現追究時,他們便推說不懂戶籍,再殷勤些奉承,認個錯將人還回去就是。

‘入鹽籍者居無征徭,行無榷稅’,民戶轉變為鹽戶的主要差彆,就在於賦稅和徭役上的差異。

可屆時鹽場開起來,鹽稅一上繳,滄州稅收必然劇增,誰還會注意到減少了幾千民戶的賦役呢?

杜充聽常峙節說本隻打算招工八千,以為是鹽場養不起太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