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 討奸楔文 宋徽宗和他的寵臣們,讀討奸……(1 / 2)

就數理化生、文史政地知識的廣度和深度而論,上一世西門卿可算笑傲同齡,這一輩子當然也足以傲視當下。

可現代人的靈魂受的不是古韻熏陶,因此在古文和古文學方麵,造詣就遠遠不及當下古人了。

一篇討奸楔文,西門卿若是真要較勁,拚拚湊湊,自然也能寫出來。

但他何必和自己較勁呢?

且不說為人主公者,很沒必要事事獨攬,更該給手下人施展表現的空間。

主要明明手下就有讀書人,對方做起來輕輕鬆鬆,他完全沒必要徒費心力。

於是西門卿鄭重請道:“還請加亮先生,為我寫此楔文!將我鹽軍逼不得已的苦衷,天下權奸當道的現狀,陳述於天下。呼籲有誌之士,好漢英雄,一道鋤奸除惡、救濟萬民!”

大官人信重,以鹹使天下聞知的討奸楔文相托,吳用焉有推脫之理?

“應大官人之托!此亦乃吳用之幸!”

眼下滄州之地已儘數攻取,除了發出討奸楔文,昭告天下之外,後續緊跟著就要公審滄州權奸,並施行撫民之策。

一乾人等又在議事廳商議許久,商定後續撫民及發展之策。

將近中午時分,眾人方散。

回到屋中的吳用,先是在書案後靜坐片刻,平靜心神。

然後才構思楔文,才鋪陳紙張,給水研墨。

若是舉事成功,來日稱朝建國,那麼最初的這篇討奸楔文便要載於史書,流傳後世。

懷揣著這一份隱秘期待和野望。

吳用博采史上眾多起義舉事楔文之長,鄭重對待,三刪三改,方才成文。

呈給西門卿審閱通過,之後便通告天下。

……

之後西門卿又召急了收編進鹽軍的橫海軍降兵,與鹽場護衛隊和鹽民們一起,集合列陣,在這一支新鹽軍陣前,發表了講話。

新鹽軍們見到了鹽軍首領,自封滄州知州的西門卿,聽新主公訓過話,無不忠心歸服。

之後就連攻取慶雲縣的衛江,在留三百兵士鎮守以後,也回了到橫海軍,與西門卿會合。

到了此時,距離西門卿梟首前滄州知州杜充,宣布正式舉事,已經過去五日。

而在第六日中午,西門大官人率領鹽軍舉事的消息,才終於傳進東京城。

“西門大官人反了!”

“那個被朱太尉勒索精鹽九百億斤的西門大官人,率領三萬鹽民反了!”

“西門大官人,被逼反了!”

“聽說鹽軍當晚就攻下了鹽山縣,第二日又攻下清池縣和南皮縣!”

“兩萬橫海軍慘敗,大半都降了鹽軍,如今滄州已儘被鹽軍占領!且此外棣州的無棣縣,也遭鹽軍攻取!”

……

這一勁爆消息,甫一傳入東京城,就如冬日狂風一般,不到半日功夫便席卷大街小巷!

此時距離‘朱太尉勒逼西門大官人’一事,方才過去約半月的功夫。

大街小巷傳唱的歌謠,也音猶在耳。

西門大官人這個人物,還掛在東京八卦‘熱搜’尾端,餘熱仍在。

市井之中在飛速傳播著西門大官人被逼反的消息,幾乎同時,鹽軍昭告天下的‘討奸楔文’,也在朝堂君臣和文人士林中快速蔓延。

東京開封,皇城禁宮裡。

宋徽宗趙佶,將他的親近重臣們——蔡京、童貫、李邦彥、朱勔一乾人等,緊急召入禁宮。

共同商討鹽軍叛逆一事。

宋徽宗和他的寵臣們,早已在‘豐亨豫大’中浸熏得頭昏昏、心茫茫,飄飄然美得不知天日。

當得知滄州事變時,竟仿若美夢初醒,昏昏然不知所以,一時間麵麵相覷。

如今已經五六日過去,滄州四縣一軍、棣州無棣縣,都已被儘數占領,可君臣們全不知前因後果。

最後竟隻能通過鹽軍通告天下的討奸楔文,來了解前因後果。

討奸楔文開篇,便直奔主題:[蓋聞明君思危以應變,忠臣慮難以立權,今危難臨前,權奸橫行,令天下失政。予西門某是也,願效先賢,鋤奸除惡,救國濟民!]

雖然在西門大官人大罵蔡京等權奸的話,傳遍東京城大街小巷時,就已人人皆知:西門大官人與蔡京已然決裂,碎鏡難圓。

然而畢竟雙方曾來往過,因此蔡京就尤其憤怒惱恨!

“奸商惡賈一小人而已!終日汲汲營營,蠅營狗苟,有何資格論及先賢!”

蔡大學士蔡攸,憤恨不比父親蔡京稍少半分。

“區區小人爾,也配談明君、忠臣?滑天下之大稽!”

[昔日強秦弱主,趙高攝政,□□權柄,作威朝野;時人懾威,莫敢直言,終有七廟之隳,宗壇焚滅,侮辱至今,永世為鑒!

今文宋之君,朱勔掌兵,□□武兵,劫掠南北;萬民遭難,折家破業,無處申說,唯有行黃巾之為矣!熬骨煎肉,唯以死奔生也!]

雖隻說了朱勔,但這罵的又豈止朱勔。

在場寵臣,有一個算一個,在討奸楔文中,人人都是趙高。

但人人都不承認自己是趙高。

蔡京看到此處,直接怒發衝冠:“我聖宋江山和平穩固,百姓安樂富足,千秋萬世可傳也,豈是二世而亡的暴秦可比!”

童貫能在書法家趙佶的手下成為一代權宦,掌兵權二十年,僅憑巧媚功夫是不夠的,他當然也略識文史載籍。

“黃巾之輩,亡漢的無知暴民!西門小兒倒頗有自知之明。”

卻全然不顧前後語境,隻顧曲解挑刺。

趙佶老臉冷硬,怒意沉沉。

他素來任人唯賢,又能體察疾苦,廣開言路,與士大夫共治天下,便是與漢時文帝、唐時太宗相比,或亦能小勝一二。

可那西門賊廝,竟然拿他與秦二世作比!

礙於帝王威儀,他不好唾罵西門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