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
一九七九年年冬, 隨著國家平反冤假錯案工作的推進和政策等原因,老莫夫婦得到了下放這些年的工資補償,按照每月的工資補貼,總共獲得差不多快兩萬塊的工資。而這還不是個例,社會各界平反回來的,大部分都有工資補貼,當然有些數額沒有這麼高, 有些也沒有三水大學這麼及時發放,不過都是多多少少給了補貼。
對於江寄餘來說,這個時候給教師們發放補貼,真的是他腰帶式教師擴音器推廣的好時候。
不過因為他這算是私人辦的廠子,要賣產品還得自己來。
產品生產好了, 如何推廣出去也是個問題。
江寄餘把目光放在了報紙上。
薑可可說的幾點零碎信息就是關於廣告推廣的, 而現在用電視機推廣不太實際,電視機還沒普及,最為普及的是報紙。
然而自從文革之後,報紙是不接廣告的, 到現在B市沒有一家報紙刊登過廣告。
江寄餘對此也不在意,親自找上B市一家日報,跟裡麵的總編輯交談。
日報的總編輯周石是七七年恢複了職務的,重新接任這個職務之後,發現報社其實一直是虧損狀態的, 而在文化運動前, 這家報紙每年是有盈餘了。
恢複職務的周石也沒有大展拳腳, 很多東西還是禁錮,不敢大動作,這讓周石其實有些‘窩囊’,報社沒有盈餘一直虧損便要跟上頭拿錢,跟人拿錢哪有那麼容易,現在報社許多職工連福利房都沒住上,條件很差了,因此江寄餘找來說要刊登廣告,其實報社內部人員是歡迎的,有廣告便有收入。
但是有些領導擔心,說上頭沒有明確指示,如果貿然在報紙上刊登廣告,怕是不太好。
周石也有些猶豫,然而江寄餘開出了七百塊的廣告費。
七九年的七百塊,那是很大一筆錢,尤其是現在報社職工的工資也才幾十塊一個月。
而且,周石看到的不是這七百塊,而是七百塊之後的一個又一個七百塊,有了這些廣告收入,那他們的報刊也能扭虧為盈,職工福利房也能建起來。
乾還是不乾,這是風險和機遇並存的事。
“……周總編市麵上現在大火的那本《情景英語》嗎?不瞞您說,那本書是我未婚妻主編,當時是我去聯係G市出版社出版的,而在G市出版社出版前,這本書還曾經聯係過B市出版社其他出版社,但是他們都是以上麵還沒明確批準而拒絕了,結果G市出版社出版了,不僅沒有惹到麻煩,現在還實現了出版社的盈利狀況。”
《情景英語》那本書周石當然知道,他家裡就有兩本,一本是他買的,一本是正在念高一的兒子買的,當時剛出現在市麵上還差點賣斷貨,是後麵增加了刊發量他兒子才買到。
當時他也隱約聽說過B市出版社這邊似乎特彆痛心讓G市出版社撿了漏,原來竟然是這個原因嗎?
又看眼前這個年輕人,他應該隻是二十出頭的年紀,但是卻是一臉鎮定地跟他說這件事,仿佛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沒什麼可緊張害怕似的。
難不成是他老了才不敢拚不敢闖?
周石想到了報社的財務狀況和每次跟上麵申請撥款時各種千難萬難,咬咬牙,“成,登就登!”
大不了他就再被停職一次,也好過這樣沒有建樹窩窩囊囊!
搞定了周石,廣告語便是個問題,江寄餘特彆‘不恥下問’地找了自己小未婚妻薑可可商量。
“目標顧客是隻定位教師嗎?”薑可可忽然想到這個問題,雖說她不會做生意,但是也是從商業繁榮後世回來的,那個時代到處都是廣告,而一個廣告最終的目的就是賣出產品而不是多好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