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第六十四章(2 / 2)

“愣著做什麼?”

大概也是從沒見過元正這般磨磨蹭蹭的樣子,憨厚了一輩子的老坊主眼睛裡也都是笑,卻故意虎著臉嚇他:“若是先生告訴我,你讀書不用心,回家就不要怪我打你板子了啊。”

這自然是假話。

那天傍晚,宋老爹踩著一地的晚霞來接他下學,沒有說過一句催他上進的話,隻是溫聲問著先生凶不凶,同窗好不好相處,有沒有功課,有也要吃飽了飯再做……

絮絮叨叨,說了一路,到家時還有些意猶未儘。

還不到父親腰的宋玉紅就無可奈何地跑過來,繞到父親身後使勁去推他的腿:“爹,他都聽先生說了一天了,你就讓元正歇歇。”又對著灶間的方向說道,“桑落,把菜端出來就好,不許動湯碗,等我過去。”

裝作沒聽到這一句的桑落早就已經雙手端起湯碗,小心翼翼地走出來,一抬眼,恰好看見自家小姐伸出白嫩嫩的小手,牽著自家兄長往裡走。

“元正,有沒有人欺負你?”

自認是姐姐的宋玉紅問得很認真,尚且帶著些幼圓的臉顯得眼睛更大更亮,眨也不眨地看著他,像是隻要元正點一下頭,她明天就能親自去學堂給他討回公道。

……不對,她本來就應該去的。

“家裡該好生供養的那個人,是小姐,不是我。”

元正不止一次對宋老爹、對桑落、乃至於對宋玉紅本人說過這句話。

宋老爹不知他們兄弟家學淵源,礙於要隱瞞身份,他們也根本就不能解釋,隻得將錯就錯,讓恩人誤會他們是一對普通人家的兄妹,隨父母住在不知名的偏僻村落,又在黃河水患中家破人亡,機緣巧合下才到了雲河鎮。

宋老爹以為自己收留的,是窮鄉僻壤裡懵懂無知,連正經名字都還沒取好,父母就先一步死在流民堆裡的可憐孩子。

所以元正展露天分時,才會讓他又是心疼又是驚喜,下定決心要養出一個讀書人。

但事實是,如果宋家真的有誰能被稱作天才,這個人也絕不可能是元正或者桑落。

隻會是宋玉紅。

——正正經經五歲開蒙,卻過目不忘,看過一遍的書就能倒背如流;腦筋更是靈活,教她五分,餘下五分就能自行領悟;哪怕是宋老爹隻能算作規整的一手字,教到宋玉紅那裡,來年也能寫出滿紙的風骨。

被送去學堂之前,元正連著幾日和宋老爹商量:如今也有女學了,雖說大多學的是《女戒》、《女論語》之類的閨閣條陳,但也不乏詩詞歌賦。小姐如此天資,即便不能同男子一般科舉入仕,也不能由他頂替她的機會。

“東家,元正不能鳩占鵲巢。”

小小年紀的孩子,甚至不能算作一個少年,可是挺直腰背站在那的時候,卻讓一旁的桑落不禁恍惚,以為自己看見了昔年江南春光裡,與天下第一劍對坐而笑的“玉郎”。

宋老爹也微微一愣。

“……好孩子。”

老坊主厚實的手掌落在元正的肩頭,輕拍了拍,又摸了摸桑落不再枯黃的頭發:“都不要多想。阿玉是自己不樂意,你說的女學那些書,她不耐煩學,咱們總不能逼著她去學,是不是?”

“那我也不該……”

“有什麼該不該。”老坊主打斷了元正,眉頭一皺,“又哪來什麼鳩什麼雀?我說了不會收.養.孩子,可你們叫我一聲東家,難道就不是我宋家的人了?”

宋老爹享年三十五,到去世時,不多不少養了元正桑落十年。而在這十年裡,他不曾罵過他們,更不曾打過他們,唯一一次說過的重話,便是那一日,反問他們兄弟是不是宋家的人。

“自然是。”

桑落在心裡無聲應答。

就像是五年前,她和兄長一左一右地陪在小姐身旁,三個少年人並排跪在宋老爹的墓前。她磕第一個頭,暗自許諾:即便將來尋回身體和名字,她也依舊是幸得宋老爹收留的“桑落”,這一生,永不背棄宋家,萬死亦不辭。

磕第二個頭,她想著,若是東家在天有靈,洞察了她對小姐的不軌之心,便儘管來教訓她,千刀萬剮她也受著。

磕第三個頭,一滴淚終於落在墓前黃土裡。

“東家,一路……好走。”

早日往生極樂,此後再無病苦。

直到自家小姐收筆,桑落看著桌上一篇工工整整的往生咒,沉默良久,才輕聲道:“小姐可是想念老東家了?”

“……退婚是要把婚書換回來的。”

宋坊主似是答非所問:“我是家中獨女,西門莊主也沒有兄弟姐妹。當年定親時,我們便約定好了,互換的婚書供奉在各自父母靈前,讓兩家老人相看相看未來的女婿和兒媳。”

隻是今日西門莊主的態度,聘禮還不知道能不能送回萬梅山莊,換回婚書更不知道要等到什麼時候。

小丫鬟卻眼睛一沉,暗自懊悔,自己方才怎麼就提起了馮掌櫃家的獨子。

“彆瞎想,與你無關。”

宋坊主輕輕吹乾紙上墨跡,話卻是對著桑落說的:“快到中元節了。我人在外頭,又是趕著來退婚的,出門前從爹麵前拿走了婚書,隻怕他要怪我不懂事。所以來時路上就想好了,今年抄寫百遍經文,總是個心意。”

桑落恍然:“今兒是初六。”

還剩不到十天便是七月十五中元節。

“那我明日再去準備些元寶香燭。”

宋坊主點了點頭,忽然想起什麼似的,抬頭看向小丫鬟:“我記得,你們兄妹倆的母親,是不是與馮掌櫃同宗,也是姓馮?”

“不是。”

桑落幫著她收拾書桌,因自覺剛才說錯了話,聲音便更低了些:“音近字不同。母親姓豐,乃豐年之豐。”

閨名念恩,感念之念,恩德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