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何殊挑好的二十八人名單送到女學,二十八名被挑中的女孩被接入宮中,京城上下才知道那間門沒太引人注意的女學,竟然是由太子開設。
最重要的是,眾人直到這時才意識到,宮裡幾個月前突然將之前的伴讀遣送回家,為的竟然是給這批從女學中選出的女孩騰位置。
有些人心有不甘,在朝堂上提出異議,卻被正寧帝以家事為由,態度強硬的給懟了回去。
新入宮的女孩除了都有好學,有一定文化底子這一共同特點外,在出身方麵,可謂是各不相同。
既有在勳貴親戚家寄人籬下的女孩,也喪母的文人家女兒,更有小攤販或是普通農戶的女兒,還有父母曾是暗衛的女孩,以及被朝廷收養的孤女。
這些女孩入宮後,與公主們一起,吃住都在宮裡,統一管理,不再像從前,上完課後,公主回各自的母親身邊,伴讀可以回家住。
所以那些伴讀不僅可以帶著丫鬟一起進宮,還能天天往返宮中,與家裡的聯係過密,一個個的帶著任務私心重。
改成這種統一管理的模式,也算是將公主與伴讀都放在同一層麵上,都不許帶丫鬟,雖會專門安排宮人負責照顧她們的飲食起居,卻會要求她們都要習慣生活自理。
對於那些已在女學接受過幾個月培訓的伴讀而言,不管她們原本是什麼出身,都已經學會自理。
主要是宮裡的這些穿衣梳頭都需依靠宮女太監伺候的公主,何殊早就看不慣這種將人養成巨嬰廢物的現象。
比她大的幾個公主雖然也是從小被人照顧著長大,可是在郡王府時家裡窮,伺候的人手少,不存在這方麵的問題。
正寧帝登基後,後宮裡的人,從先帝的嬪妃到宮女內侍,征詢過他們的意思後,隻有一小部分被安置到京外彆院
連自己有想法的先帝嬪妃在內,在何殊鼓動正寧帝開設的各種產業裡,安排了大半,可是宮中剩下的宮女內侍仍有不少。
相較於活到年近七旬,還在納妃的先帝,正寧帝的後宮隻有不到二十個嬪妃,其中有一小半還是郡王府的老人。
如此一來,後宮一直是主子少,伺候的人卻多的狀態。
何殊縱然不讚成那些嬪妃生怕自己的孩子受委屈,往女兒身邊大量安排人手的做法。
可是她作為太子,若是對後宮中的這種事指手劃腳,容易給人留下她這個太子不務正業,沒有容人之量,苛待妹妹之類的話柄。
所以何殊一直沒有乾涉,直到這次,因為到正寧帝主動感慨,希望剩下的女兒也能爭氣些,多出幾個能像三公主那麼有能力的,她才臨時提出自己的想法。
這麼一來,雖然那些公主的母妃,不讚成這種安排,認為自己的女兒受了委屈,提出各種質疑與抗議,也有正寧帝負責頂在前麵,告訴她們那是他的想法與安排。
更何況八公主這個嫡公主也不例外,皇後卻對這件事表現出極大的支持與配合,才將這件事徹底落實下來。
隨著為公主選伴讀一事塵埃落定,將宮學接下來要學的課程給規劃好,何殊也算是暫時了了一樁心事。
她已儘力而為,至於那些公主與伴讀將來能成長到什麼地步,她也隻能聽天由命,勉強不得。
趁著女學因公主伴讀一事在京中名聲大躁,何殊安排女學趁此機會宣布正式對外招生日期,而且要對外強調,女學是每隔半年在固定的日期招生一次。
這個消息頓時讓大量正在觀望與評估女學的人,紛紛心思異動。
與此同時,宮學也就是修學宮中接下來要教授的內容被改動,以及接下來將會教授哪些內容的消息,也被在修學宮中任職的學士們傳了出來。
得知由太子親自安排的新課業中,不僅包括皇子們必學的經史典籍,還有術數、騎馬射箭之類的課業。
儼然是打算將公主們當皇子一樣教導的架勢,這件事迅速引來一些臣子的反對聲,認為這是有違綱常之舉。
何殊已提前預料到這種狀況,提醒過正寧帝。
所以麵對大臣在朝堂上發出的質疑與反對,正寧帝態度坦然的直接回道。
“眾卿應當知道,朕膝下隻有太子一個皇兒,其他都是公主,朕恐他將來承繼大位後,沒有兄弟手足做助力,故而打算好好培養公主們,望女成龍,希望她們之中,能再出幾個如何欣月巡察使般,有能力為朝廷做事的棟梁之材。”
當眾誇自己的女兒為棟梁之材,正寧帝不僅不覺得心虛,還為之感到驕傲自豪,畢竟三公主做官以來的表現有目眾睹,這些朝臣也不能質疑什麼。
“啟奏陛下,三公主入朝為官,已屬特例,若一再破例,實在於禮不合,還請陛下三思啊!”
“請陛下三思!”
……
當今聖上登基繼位以來,沒有‘兄弟手足’做助力,不是依舊穩坐皇位,誰都知道這是皇帝的借口。
可是誰都想不明白,皇帝突然折騰這一出,到底是為了什麼,習慣陰謀論的大臣們實不願相信,皇上的想法真能這麼樸實。
這種無力感,縱然在當今皇上登基後,已經經曆過無數次,他們依舊無法適應,也尋找不到規律。
對於朝堂上的某些常青樹而言,就算是晚年喜怒無常的先帝的想法,他們也能把握得住。
可是遇上當今皇上,他們才發現曾經的一些把握帝王心理的經驗,在這位身上完全失去用武之地。
他們永遠無法預料下一場早朝上,又會發生什麼突然事件,皇上又會做出怎樣的選擇。
以他們的閱曆與見識,明明可以一眼就能將皇上的心思看穿才對。
可事實卻是皇上的想法總是讓人摸不透、想不通,皇上的性格也讓人捉摸不定。
在上一件事情上,表現出的還是很好商量的性格,下一件事上,可能就會變得格外強勢,。
而且還是風格多變,有時是祭出法律條文,有時是很耐心的講道理及分析舊例,有些時候甚至像是在耍賴,總之就是為達目的無所不用其極。
若說他的性情陰晴不定,好像也不對,因為他的情緒從來都有跡可循,像是有意給人提醒般。
就像這次當眾告訴滿朝文武,他因兒子隻有一根獨苗,就想‘望女成龍’的事,怎麼也不像是一位帝王願意當眾訴之於口的心事,可他就這麼大大方方的坦言。
正寧帝也知道帝王的家事也是國事的事實,所以他雖然很想再用家事懟人,這次還是耐心按照何殊的交待回道。
“女子入朝為官,就叫於禮不合?什麼禮?你們不用因為覺得朕偏心,就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這樣吧,朕不僅能為自己的女兒破例,也能為你們的女兒破例,隻要你們的女兒能夠通過考核,朕也給你們的女兒授官。”
來了,又來了,今天又是這種避重就輕,拉眾人一起沉淪的耍賴風格。
可是不得不說的是,這話還是極具誘惑力的,反對的大臣中,悄然退出近半。
有的是也存在沒有兒子的煩惱,有的則是因為兒子不爭氣,若女兒能爭氣,也不是不行。
看到朝堂上眾大臣的反應,正寧帝心中嗤笑,果然論對人心的把握,朝堂上的這些大臣,有一個算一個,都不是太子的對手。
不過他沒忘記自己這次的任務,目光掃向那些仍然一臉堅持,對同僚的臨陣脫逃表示不滿的大臣。
“做人嘛,還是不要太固執得好,就算你們的兒子比女兒出息,可是你們誰能保證自己的孫子也能比孫女出色呢,唉,朕有朕的難處,你們誰敢肯定自家不會遇上類似的難處呢?想想當年的先帝。”
先帝當年的兒子多到成禍,結果等到他這個兒子繼位後,誰能想到會是這種局麵呢。
有人不甘心的開口道,“陛下若擔心太子沒有兄弟幫襯,可以廣納後宮。”
聽到這話,正寧帝的臉色瞬間門黑了下來,廣納後宮,養那麼多的嬪妃不得錢?再生下一些女兒不得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