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皇考慮得是,兒臣肯定會安排下去,不會給那些人留下可乘之機。”
若說科舉是挖了曾經的那些士族門閥的牆角,她如今所做的這些,相當於是在挖靠科舉崛起的這批士紳大族這一群體的牆角,而且是連宗室在內。
在這些有錢有勢,占據著大量土地的群體中,當然也存在一些寬仁之士。
那些願意憐憫那些貧苦百姓,不殘苛的剝削百姓,對他們的佃戶寬仁大方,願意讓百姓生活得好些的人,就算百姓開智、變強,也不會影響到他們的利益。
真正會受到嚴重影響的是,將是那些仗著百姓為求得生存而變得麻木、任勞任怨,任其驅使的人。
而皇權與宗室所麵臨的更多地將是潛在危機,其實隻要想開些,就能發現,朝代更迭才是正常現象。
與其怕老百姓變聰明、變富、變強後,會對皇權產生威脅,便重用、扶植那些權臣勢力,最後失控,導致王朝覆滅。
還不如直接讓百姓受利,少了‘中間商’賺差價,可以造福更多值得的人。
“至於宗室那邊,父皇也不用擔心,有意見就讓他們出海,出海後,他們在自己的地盤上,想怎麼做,就怎麼做,隻要選擇留在大安,就要聽我們的,不管我們做這一切的最後結果如何,都必須要做。”
隨著瑞王已在慕府島站穩腳跟,慶王等人順利出海,大安也在外海多了一處地盤,何殊也懶得再遮遮掩掩。
隻要不在明麵上大張旗鼓地做,給人留下話柄,揣著明白裝糊塗的道理,大家都懂。
看到上邊發給了他們的兩本書中內容後,不僅何廣成與鄒昌濟,其他文武大臣也都明白了這其中的意義。
上邊這是要給他們這些官員立規,從思想到言行方麵徹底立規,不管是這是皇帝本人的手筆,還是真就隻是太子的意思,他們都隻能選擇服從。
而且皇上在決定做這件事情時,完全沒有與他們這些朝堂重臣商量的事實,所展現出來的強勢態度,也無疑是在告訴他們,這件事沒有可商量餘地,他們隻能接受。
即便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甚至關係到大安未來前程的大事。
可是任憑有些人領到書後,徹夜鑽研,也找不出可以光明正大的駁斥書中內容的切入點。
因為正像皇上所言,書中從始至終都貫徹聖賢之言,舉的也都是多年以來,一直受人推崇的案例,人家隻是對那些內容進行重新詮釋而已。
絕大多數人看到書中內容,可能都會表示推崇,甚至會感到熱血沸騰,可是久經宦場的人,卻能看出兩本書所能產生的威力,書中所宣揚的那些思想,能讓他們感受到巨大的潛在威脅。
何廣成也是感受十分深刻的一位,因為他既是權臣,也是宗室,更清楚一旦書中所宣揚那些思想成為所有官員們必須奉行的主流思想,同時也成為大安讀書人從小就需學習並接受的思想,可能會為大安的以後帶來怎樣的變化。
對於中底層老百而言,肯定是件好事,但是對於那些世家大族勢力,乃至對皇族宗室而言,就未必是好事了。
皇帝、太子與皇族宗室對大安的統治權,將麵臨的威脅與壓力最大,可這就是皇上的意思,也是太子的意思。
也就是說,他們寧願冒著何氏皇權強大起來的百姓們顛覆的風險,也要推行強民、富民政策,也要實施全民教育,摒棄曆朝曆代的愚民、弱民政策。
這是一個史無前例的創舉,何廣成不明白當今為何會有這種想法與魄力,也不知道現任皇帝與下一任繼承者,將會把大安帶到怎樣的未來。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看完兩本書中的內容後,連他這種曆經無數大風大浪的宦場老手,心中也不免生出一些年少時曾有過的熱血上湧之感。
尤其是對書中那句‘大安領土必須要保持統一與完整,所有膽敢侵犯大安疆域,試圖破壞大安統一、和平、安定大局者,皆全民公敵、罪不容赦!’
書中內容讓何廣成這種人,都不免會受到影響,對於國子監迎來的首批官員們而言,看到書中的內容,聽到教諭們的講解,更是極受觸動。
甚至可以說是有種醍醐灌頂、茅塞頓開的感覺,所以他們都學得十分用心儘力。
接到這些反饋,何殊十分滿意,這些還沒來得及變成官場老油子的官員,都是火種,也是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