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正寧帝而言,這些天不管是上朝的時候,還是下朝之後,見到的人總是張口就與他說安寧島的人事問題,這心中著實有些煩躁。
“答應遷到海外的那些百姓,都是在大安終日勞作,卻始終衣食無著之人,讓他們去了海外開荒,至少能讓他們勞有所得,從而獲得溫飽,過上人該過的日子,如何不能?”
雖然聽出正寧帝的不悅,也知道皇上為何不悅,柯文青還是努力爭取道。
“陛下英明睿智,這些年相繼實施了許多惠民之政,隻要時間久些,自能改變那些底層百姓的極貧狀態,就算要往海外遷民,遷個三五萬也就行了,何必一次遷去這麼多呢?這些人去了那島上,這前期所需投入,也很驚人哪。”
正寧帝知道對方所說的這些,都是很現實的問題,但他早得了何殊的囑咐,態度當然很堅持。
“這些百姓留下在大安,沒有土地、房屋,隻能靠租佃彆人的土地,或是為人做工,勉強求生,朝廷實施的那些惠政,也很難惠濟到他們身上,就算前期投入些人力物力,多遷些人過去,將安寧島早日建設好,於國於民皆有利,柯卿家就不要再說了。”
眼看皇上的態度十分堅定,柯文青也隻好無奈的歎息著退下,皇上所說的這些現象,他身為戶部尚書,心裡都很清楚。
隻是一想到即將離開大安,此去可能一去不返的近十萬人口,他實在很心痛。
這些年下來,他也通過東宮產業所做的一些事,隱隱意識到一些人口經濟的道理,隱約明白上麵表現出對人命特彆珍視的緣由。
這些人不僅可以通過種地的方式為朝廷增收,還可以通過乾活達到這個目標。
因為乾活本身也會產生價值,能讓人從中賺取勞工報酬,賺來的這些錢都需花在吃穿上,有花費就有機會給朝廷增加稅收。
知道吏部尚書和戶部尚書相繼铩羽而歸,兵部尚書看著桌上那些,由各地駐軍將領相繼呈上來的調兵書函,直接乾脆利落的蓋印。
看得出來,上麵這是鐵了心要做成這樁大事,最重要的是,上邊沒有征詢過他們的意思,卻與被調遷的那些當事人已達成默契,他去抱怨、阻止,都不過是徒勞而已。
等到將遷民、調軍、派官吏工匠的事情都徹底落實下來後,正寧帝鬆了口氣的同時,還忍不住有些擔憂。
“皇兒,這麼重要的一件大事,就這麼被我們直接決定了,會不會有些過分?”
何殊不以為意的回道,“過分就過分吧,最重要的是結果,相較於我們能夠實現的目標,這麼做所帶來的一些非議,不足為慮,就算得罪了他們,我們怕嗎?”
正寧帝搖搖頭,那肯定是不怕的,若怕了,就要受製於人。
雖因性格原因,不擅長那些明爭暗鬥,但是通過這些年的旁觀,正寧帝也能發現,他們所展現出的某些態度越強勢,他們越忌憚,隻敢在私下裡搞些小動作,不敢在明麵上做什麼。
就算他們對那些人都百依百順,那些人依舊會不知足,不僅在私下裡的搞小動作,明麵上則會更加肆無忌憚。
在‘書’中的正寧帝與太子的經曆和下場,就是最好的證明,這讓何殊十分慶幸,幸虧她這輩子從最初起,就沒抱著某些不切實際的天真想法,給那些人留下可乘之機。
當然過分肯定是多少有些,畢竟遇到任何事情,先各種商議,上邊商議出結果後,下邊各部再進行進一步的探討。
探討出結果後,再將政令傳達下去,再經過相關各衙門的層層商議,才是辦這種大事的常規操作。
如何殊這般直接略過中間的流程,以她爹的名義全權做主,派人在私下裡聯係人,在短時間內,就不動聲色的辦成這件事的操作,很有些不給那些王公大臣們麵子。
也確實不合規矩,說到底,還是仗著自身占據主導權的統治地位,才能如此強勢的做成這件事。
但是何殊並不後悔自己的決定,她需要首批前往安寧島的人,從官吏、將士到工匠,背景成分都相對較為簡單,對大安有著極大的認同與忠誠感。
因為他們這些人是首批遷居到安寧島的人,在安寧島遠離大安的情況下,隻有當這批當奠基人的傳承人可靠,對大安懷有歸屬感,才能確保發展起來的安寧島下一代,仍會堅定的以大安人自居,認同自己的祖國與文化。
按照常規流程走,不僅需要耽誤更長的時間,也容易讓有心之人鑽空子。
這安寧島是真正屬於大安的地盤,現已成為大安版圖中的一部分,何殊不可能同意拿它去成全彆人的野心,也就不願給任何勢力留下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