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後世番外一(2 / 2)

“據說這聖賢祠本叫先賢祠,是由承華大帝退位後,各地百姓自發為承華大帝建造的生祠改建而來,即便後來曆經朝代更迭與戰火,這些聖賢祠也大多都被保存得很好。”

有學生好奇地問道,“老師,為什麼要改建呢?”

“因為承華大帝一心為民,百姓是為了表達自己對承華帝的感激與尊崇,才會自發地為她修建生祠。”

“但是承華大帝並不支持這種勞民傷財之舉,又不忍辜負百姓的心意,便提出由她的私庫出資,為各地建造先賢祠,在祠內供上當地百姓共推的明君、賢臣與名將。”

“承華大帝駕崩後,第一時間被請入大安境內所有先賢祠,先賢祠也從此正式改名為聖賢祠。”

有反應快的學生迅速回道,“難怪我知道的幾座聖賢祠中,除了都供奉的有三聖和沈皇夫外,供奉的其他先賢並不全都一樣。”

平時隻要不忙,但凡路過聖賢祠,都會習慣性地進來上炷香的何文彬與他的室友鄭傑,在一旁將這段現場教學活動,聽了個大半。

兩人往外走時,鄭傑笑著說道,“也不知道那位老師自己,知不知道咱們承華大帝出資修建這些聖賢祠的真正目的?”

那位老師所講的那些與聖賢祠的來曆相關的內容,可以說是世人皆知、代代相傳的常識。

但是對於他們這些真正研究曆史,而且是研究大安史的人而言,這些常識背後所蘊涵的某些政治意義與曆史影響,才是他們的目標。

何文彬不以為意的回道,“知不知道都無所謂,事實證明,承華大帝的此舉甚為成功,確實達到了她想要的目的。”

鄭傑聞言,深以為然地感慨道。

“也是,想想真是高啊,僅通過這一座座聖賢祠,就成功達成凝聚民族精神與信仰的目的,也讓那些蠱惑人心的教派,在華國境內失去生存空間。”

這是直到近代,國人才發現的一個事實,當外國百姓深受宗教信仰的影響與控製,進而出現各種動亂時,縱觀華國史,就會發現,華國從不曾因宗教信仰問題起紛爭。

當外國勢力試圖派人進入華國境內傳教,吸收教眾時,華國百姓的關注重點永遠是信你有什麼好處,發現沒有切實的好處可拿,迅速讓人有多遠滾多遠。

即便華國人也喜歡燒香求神拜佛,卻都很少會聽信那些道士與和尚的話,甚至連部分道士與和尚本身,都未必是虔誠的信徒。

但是華國人對先祖們的敬畏與尊崇,仿佛是與生俱來的天性,那些代代相傳的道德與規則對華國人的影響,卻是根深蒂固的。

隻有真正用心鑽研過某段曆史的有識之士,才會發現,所謂國人天性,都不過是來自後天無形的培養與馴化而已。

何文彬開玩笑道,“話說回來,就像是我們當年做的那些理解,說不定承華大帝出資建造這些聖賢祠時,想的隻是不欲讓百姓們為她建生祠,從而才會出現這種無心插柳柳成蔭的結果呢。”

聽好友提及那些年做過的理解,鄭傑就條件反射般地感到頭大,但他還是語氣肯定地回道。

“不會,綜合目前已經得到肯定的史料看,完全可以排除你說的這種可能,無數證據都已表明,承華大帝最顯著的一個做事風格,就是奉行一舉多得的原則,從不做無用功。”

見好友這麼較真,何文彬笑著搖搖頭道。

“行了,我隻是隨口這麼一說,但是誰都無法否認的是,這也是一種可能,你這麼激動做什麼?”

鄭傑沒好氣地白了他一眼道,“明知道承華大帝是我的偶像,你還在我麵前說這種話,開玩笑也不行,哎呀,差點忘了一件事。”

說完,剛走出聖賢祠鄭傑連忙轉身,對著深處正對著大門的三聖像施禮祈禱道。

“求諸位聖賢保佑,這次去文山考古,可以發掘出傳說中的正寧帝手劄。”

等對方祈禱完後,站在一旁的何文彬才有些無奈地問道。

“都是些絲毫不可信的小道消息而已,都這麼多回了,就沒一次是真的,你怎麼次次都這麼當真?還次次求聖賢保佑,你這不是在為難聖賢嗎?”

鄭傑趕緊噓了一聲,“當著聖賢祠,你這家夥怎麼說話的呢,怎麼叫為難,我又沒有強求,就是想要從諸位聖賢這裡汲取些力量而已,說不定這次就實現了呢?”

何文彬瞥了他一眼,有些費解地問道。

“那不知真假的正寧帝手劄,就值得你這麼上心?”:,,.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