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後世番外二(1 / 2)

鄭傑不服氣地抓著好友,堅持為他普及了一大段與正寧帝手劄相關的說法。

“……所以說,從各方麵的證據看,那份手劄絕對真實存在過,而且並沒有放入正寧墓中當陪葬,在中正朝名相的裴久安的自傳中,更是直接提到過,中正大帝不僅見過手劄,還曾在晚年當眾坦承,她看過正寧帝手劄後,受教頗深,並且親自從中挑出部分內容,編入由她親自撰寫的《承華正錄》中。”

對於這些讓後世人難辨真假的過往,身為大安皇族的嫡傳後人,何文彬絕對比好友得知道的更清楚。

隻是某些足以顛覆後世人認知的真相,實在不易讓其公開,例如正寧帝手劄中記錄的那些,那是他們族中代代相傳的機密。

“既然你已知道,中正大帝不僅看到過,還從中挑出部分內容,編入《承華正錄》中,應該可以表明,就算真有正寧帝手劄的存在,能公開的,已經被中正大帝公開,剩下那些,可能都是不便公開的部分,我們何必非要執著呢?”

鄭傑有些狐疑地看著好友道,“文彬,我發現,隻要我們每次提及與正寧帝手劄相關的內容,你不僅自己不感興趣,還總想勸阻我,這是為什麼?這也太不符合你身為安史研究生的身份了吧?”

何文彬聞言,不禁愣了一下,他還真沒注意到自己的反應,已經明顯到能讓向來粗心大意、不拘小節的好友察覺到異常的地步。

“我隻是覺得,古人的手劄,有些類似我們後世的日記、隨筆,屬於很私人的東西,出於尊重,我們不該抱著非要尋根究底的想法。”

這並不是何文彬的個人想法,後世有許多名人都抱著非要找到正寧帝的手劄,探究某些曆史真相的想法,同期都會有許多名人明確表示不讚成這一做法。

鄭傑歎了口氣道,“看來我們在這件事情上,是永遠達不成一致意,見了,正寧與承華二朝,為後世留下的謎團那麼多,正寧帝手劄若能出世,肯定能解開其中相當一部分。”

三聖期間,經後世最大的謎團,就是為何會有曆經英宗、正寧、承華三朝的曆史名臣,都曾在自己的詩詞手書中,留下某些隱晦或不指名的語言,表達自己對承華大帝的無限欽佩與推崇。

而且其中有不止一位大佬近乎直言的表示,承華大帝乃是生而知之、智多近天人的聖帝。

可是後麵那些僅曆經正寧、承華二朝,或是承華、中正二朝的那些曆史名臣,表現出都是對承華大帝的強大習以為常的態度。

同樣是在表達自己對承華大帝的尊崇,前者留下的那些信息中,透著三觀受到衝擊後,充滿難以置信的無限震撼與感慨,後者表達出的卻是正寧帝與承華帝都很強大,本該被尊崇的理所應當。

這其中的明顯差彆,實在是很難不讓人多想,並由此而引發出無數猜測,卻沒找到可以支撐這些猜測的證據。

正寧帝手劄,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被無數熱衷於研究那段曆史的後世學者,堅定地認為,一定可以揭開那個謎團的關鍵證據。

麵對好友的堅持,何文彬無奈地歎了口氣。

他是懷著對自家先祖所締造的那段輝煌時代的好奇與向往,想要更加深刻的了解那個時代的存在意義,對及它給後世所留下的影響,才會選擇學習曆史專業。

結果隨著他成功拜在業內頂尖專家門下,成為其手下的研究生,對這個圈子的現狀有了接觸與了解後,才發現大半研究安史的專家與學者們,都抱著一定要找到正寧帝手劄,從而揭開某個曆史真相的目的。

行業外的人,大多都是想當然的認為,傳說中的正寧帝手劄若是真的存在,卻又在後世的千百年中,始終不曾正式出世,肯定是被放入正寧帝的墓中陪葬。

這才出現一些以此為由,借機慫恿官方打開正寧墓的聲音。

可是業內人士都知道,有許多跡象表明,正寧帝手劄確實存在,並未給正寧帝陪葬,也幸虧沒有陪葬,因為修在一處的三聖墓都簡陋得很,根本不具備密封效果。

如今這千百年過去,三聖墓最具研究價值的,除了其本身的出現與存在意義,就隻剩下上麵的那些,刻有曆朝曆代許多百姓信息的萬民石磚。

所以除了個彆另有企圖之輩,真正研究曆史的人,沒有一個會惦記著要去考古三聖墓。

因為它們好好屹立在那裡,成為世代都被重兵守護,可以凝聚大安民族代代人心的象征,就是這世上最具價值,最為壯觀的曆史奇跡。

聽說兒子要去參加文山市挖地鐵隧道時,被意外挖出來的一座規格極高的古墓,何端義十分不滿。

“你想學曆史專業,我雖然不讚成,但也沒有阻止你,但是你現在竟然也跟著去考古?就太不像話了,你該知道外人都怎麼評價所謂的考古,那就是披著合法外衣的盜/墓!”

雖然知道父親一直對考古,一直存在這種觀點,何文彬還是努力勸解道。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