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國公試探著問道:“李尚書,功勳田呢?要不要繳稅?”
李汝華答道:“陛下說皇莊也是‘三什稅一’,內廷所有的商鋪也都是一樣。”
那就沒話說了,天子為糧餉連皇家的入息都要拿出來十分一,那麼宗室、勳貴、官員就沒理由逃避了。
朱由校問道:“有關‘三什稅一’,誰有不同意見沒有?”
方從哲問道:“陛下臣沒有意見,就是想問問是不是秀才也沒有免賦稅了?”
“大明境內所有人都沒有免賦稅的了。”
“那會不會影響百姓去讀書的熱情呢?”
“以後將在一定人口數量的村莊,設置由朝廷出銀子的村學,取得秀才資格就可以去教書,也就可以從縣衙領到銀子。無論是秀才還是舉人,不付出則無所得。致仕的官員也可以去村學教書。”
方從哲點點頭坐了回去。
朱由校接著說道:“北宋冗官冗吏冗軍冗費,導致朝廷積貧積弱。最後被落後的蒙古人奪去了江山。這大明雖是朱家天下,也是所有漢人共有的。不想被建奴重蹈蒙古人強加到漢人頭上的噩夢,我們就要避免北宋的錯誤。”
提起蒙古人給漢人的舊夢,再想想建奴步步緊逼,導致遼東的形式越來越緊張,所有人都感覺到新君語氣裡的沉重,還有被帶出來的強烈壓迫感。
“朕聽說都察院缺失禦史人數比較多,由於六科與督查禦史職能重疊,所以朕建議將六科並到都察院,職能不變,科道合二為一,歸左都禦史管理。”
這可是對吏製的極大變動。
但職能不變,又打消了在場眾人的反對意願。
“最後一項就冗吏了。朕不求恢複到□□時期的冗員為正員的三倍,但是在年前冗員必須減少為正員的五倍內。否則該地主管考核為下等。”
對於裁剪冗員,在座的人沒有意見,很快這一條就通過了。
然後就進行到吏部引起的退賠賦稅和徭役的丁銀上。
戶部李尚書站起來說:“老臣以為讓所有人把隱田的賦稅一次性補齊,實施起來的難度有些大,是不是可以結合隱田隱戶的數量化為三到五年償還。這樣在薪俸改革後,一些清貧的官員也能夠償還得了。”
李汝華的意見獲得一致的通過。
至於隱戶的處置,六部七卿和兩位國公一致堅持將投靠的隱戶變為官奴。朱由校明白他們的心思,無非就是把錯處推到彆人身上——要不是這些人貪小,蠱惑了有免稅資格的勳貴、士人,哪來的如今人人需要繳納賦稅的局麵。既然願意做家下人、做奴婢,就世世代代做奴婢好了。
官奴與私奴還不同,私奴還有贖身的可能,但是官奴是不允許贖身的。
朱由校想反對,但是包括六科都給事中在內,都不支持他。朱由校隻好擱下此事。
“還有一事,是朕要強調的,有免賦稅資格的人,超過免稅田畝數的隱田,是要收為公田的。現在戶部登基的田畝是三點八萬公頃,除去軍屯的兩百萬公頃,尚有四點五萬公頃以上的田畝。這些吏部和戶部、都察院合作,在明年春耕前將此事查清。”
刑部黃尚書問道:“仍然讓官員先自查嗎?”
不能將貪了朝廷賦稅的官員拿下,縱然是為了大局的穩定,他仍然覺得很不甘心。
吏部周尚書就建議道:“老臣以為還是先自查,主動退回這部分隱田的賦稅等,考核隻降一等。若是隱瞞不報不退,老臣建議削除官籍。秀才和舉人削除學籍。”
禮部尚書孫如遊極力讚同。
“這些人讀了多年聖賢書,已經得了朝廷的免賦稅,還貪婪得要另外隱田,是不可忍孰不可忍?!”
作者有話要說:耕地數值用公頃沒有做換算,直接引用了網上的數值。
清朝入關後,第一次丈量耕地是一千一百多公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