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是不是有旱災?內閣的三位閣臣也懷著同樣的疑問。
朱由校掐著陝西道監察禦史李楠送上來的奏折,心裡有點緊張,難道在萬曆四十八年、泰昌元年這各占了一半的詭異記事年裡,陝西就開始乾旱了嗎?
他捏著手指,兩眼的焦點不知道落向了何處,似乎看向了虛無,似乎又看向被他傳進來養心殿的三位閣臣。
劉時敏輕輕在天子的耳邊提醒
“皇爺,內閣首輔、輔臣都來了。”
朱由校收回心神,趕緊對開始行禮的三位閣臣道:“免禮,都坐。”
等三人做好了,朱由校才拿著陝西李楠的折子問:“朕看陝西道監察禦史呈了旱災的折子,你們怎麼看?”
方從哲疲憊地回答:“這些年老臣感覺越來越冷,今年降雨普遍減少,陝西發生乾旱也有可能。就是不知道陝西會旱到什麼程度。老臣聽說山西道、河南道今年的收成也不好。”
韓爌補充道:“陛下,都察院派了所有的禦史去各道查勘核對隱田,若是有旱災等異常,應該會很快送消息回來朝廷。”
劉一燝接著說:“若是有旱災,就涉及到延綏一些邊鎮的常平倉開倉糶米或賑濟了。”
朱由校跟著問道:“各地的常平倉去年有檢核嗎?”
方從哲搖頭,“陛下,各道禦史缺了大半的人數,這些事情……”
朱由校對劉時敏吩咐,“傳都察院左都禦史張問達、戶部尚書李汝華同來商議陝西之事。”
劉時敏立即領命出去了。
這二人聽說是有關陝西旱災還有常平倉之事,趕緊擱下手裡的事務匆匆趕過來。朱由校把李楠的折子給李汝華和張問達看。
待二人看完,朱由校問道:“李楠此人可信度如何?”
張問達起身回答:“陛下,李楠此人可信。他是萬曆五年的進士,先授刑部主事進而為鳳陽太守,後升為升陝西布政司副使,萬曆三十七年以"清廉卓異"記錄升職,萬曆四十年以廷推任都察院右副都禦史巡撫陝西。在陝西道數次上奏本罷浮稅興水利。若是他說乾旱了,必是親自去查勘、核對過了的。”
朱由校的心禁不住就開始往下沉。
“朕才問起過常平倉之事,陝西道延綏一些邊鎮的設有常平倉,這些年可有檢視、核對過倉儲?”
李汝華慚愧道:“陛下,延綏邊鎮的常平倉,若是能有半數是半倉,都僥天之幸了。因為九邊欠了銀餉,但是戍邊的軍卒總要給他們吃飯的。陝西道本身的糧食僅夠當地食用,山西商人就把江南的稻米運到邊鎮換取鹽引。”
李汝華說不下去了。
朱由校追問,“是不是說山西的商人沒有從江南運糧,而是直接在陝西和陝西的常平倉糴米了?”
李汝華點頭。
“此事老臣有聽說,也曾上書神宗改變鹽引換取方式。適逢福王就藩,此事就不了了之了。洪武年間還是在江南糴米,後來慢慢發展成在山東、河南糴米,最近這些年演變為陝西了。福王府為了賺銀子,也加入了此事中。”
“又是神宗和福王。這父子倆非要把大明推入萬劫不複之地。”
朱由校一言出口,養心殿裡的臣子們都緘默不語。
陝西本就是半乾旱之地,本地所產糧食好像夠當地百姓食用。所有才有二百年多年的南糧北運換鹽引之事。現在再說神宗和福王什麼都於事無補,重要的是怎麼保證陝西的軍民有飯吃,平安過渡到明年。
“從江南調糧食去陝西道。讓李楠主持陝西賑災。今冬興修水利、明春種樹,以工代賑。銀錢就從福王府出。”
韓爌遲疑下問道:“福王在定陵呢。”
“朕早派人去抄福王府了。現在應該到洛陽了。劉時敏讓侍講學士擬旨:河南道的監察禦史與英國公世子等,將福王府的糧食先送去陝西救急。”
方從哲慢了半拍起身,跟在李汝華、張問達等人身後向天子行禮。
“李卿,征鄭家商船去南洋、暹羅糴米補常平倉,你們戶部趕緊做個計劃。不然陝西明年再旱,可就沒有福王府的銀、米救急了。”
“陛下就是鄭家的船隻運來南洋的米,運到陝西也會折損了半數的。”
“那又有什麼辦法!總不能把陝西的百姓餓著了,不然百姓揭竿而起,或撫或剿都比運糧過去要花銀子多的多。”
這樣算的話,還真的是運糧過去省銀子、省心、也省事呢。
李汝華看朱由校申請不虞,開口安慰這少年天子。
“明年在陝西全境種甘薯或許就好了。那甘薯隻要三、四個月就能成熟。就是陝西變冷乾旱,到六月的時候,百姓也有食物果腹了。”
劉一燝則提醒道:“大水後常有瘟疫發生、乾旱後也常伴隨蝗災發生,陝西道、河南道明年該防蝗災的。”
劉時敏把擬好的聖旨交給朱由校過目後敲玉璽,李汝華看著劉時敏眨眨眼,王安已經大好了,怎麼還是劉時敏掌印,難道掌印太監換了?
張問達接過璽印清晰、鮮豔的聖旨,看了一遍聖旨的內容後,問朱由校。
“陛下,這聖旨是從京師派人送去河南道,還是派人先送去洛陽給英國公世子?”
“送洛陽。讓河南道的禦史立即都過去洛陽,清點福王府的糧食,全數運去陝西。河南的常平倉這幾年有檢核嗎?”
張問道先應了聖旨之事,然後回答。
“河南的常平倉有檢核。今年本該進新米糶陳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