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楊漣和左光鬥回到京師,不及去見天子複命就聽說了山西十幾家商人被抄、不僅抄了他們的各自族人,還有他們所開的商號的所有掌櫃和夥計,一個不漏地被錦衣衛拿到了京師。
這可是要翻天的大事件。
不用刻意打聽,他們在候見天子的時候,就知道了這些人被闔族下獄的罪名是違反了禁邊令。
這禁邊令已經頒布了很多年,但是戍邊的將士沒有軍餉、沒有糧草,為了活下去就對這些違反禁邊令的商人,收到銀子還會協助他們將糧食、布匹、鹽、炊具、鐵器、火藥等搬運出關。對他們與建州女真交換回來的人參、鹿茸、獸皮、珍珠等,也是睜一眼閉一眼當作沒看到。甚至軍官還會入股這些商人,牟取暴利。
可造成這些商人奔赴大同、張家口等地的最初原因是朝廷的“開中法”。簡單地說就是邊鎮由於戰亂,不適合耕種,需要內地運送糧食過去。
開中法大致分為報中﹑守支﹑市易三步。鹽商先要在大明的官府登記,按照政府要求,把糧食運到指定的邊防地區的糧倉。得到邊軍倉庫的回執,憑回執到登記的官府換回鹽引;守支是憑鹽引到指定的鹽場守候取鹽。市易是把得到的鹽運到指定的地區銷售。
但由於糧食運輸過程中損耗巨大,鹽商們曾在九邊附近的地方雇傭勞動力開墾荒地耕種﹐秋收後將糧食就地入倉換取鹽引,以便獲得更大的利益。
這樣的做法對大明朝廷並沒有什麼害處,反而在明初的時候對邊鎮的興盛、對邊防軍的軍糧儲備,都起到積極的作用。
但是鹽商獲得的利潤引出了權貴們的貪婪之心,他們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地從皇帝那裡討要鹽引,然後再轉賣給鹽商,從中牟利。這一現象被稱為"占窩"。後來福王就藩的時候,就額外從神宗那裡討到了每年三千鹽引的恩典。
這種現象愈演愈烈﹐破壞了開中製度﹐也嚴重影響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倒逼朝廷不得不改變鹽法,以彌補國家在鹽稅方麵的損失。
明孝宗弘治的時候,修改鹽法為“折色製”。“折色製”是指將鹽業經營權給了另一批商人,商人在內地就可以拿錢買鹽,然後運到各地去賣。商人用銀子代米繳納給朝廷,由朝廷把銀子分給九邊各鎮。鹽稅交到朝廷了。太倉一下子有了百萬以上的銀兩收入,可是商人就不再邊鎮屯田耕種了,邊軍儲備糧食大減。
這就崛起了揚州的鹽商,使晉商在大明的發展遭遇了遏製,山西的鹽商勢頭轉低。
到明孝宗的下一任明世宗的時候,楊一清身為三朝元老看到九邊糧食儲備不足,就積極想恢複最初的“開中法”。有了楊一清打頭,再加上有識之士的跟隨,這個提議在反複了幾十年後(楊一清已作古三十八年),穆宗才於隆慶二年(1568年)同意恢複“開中法”。
穆宗命龐尚鵬為右僉都禦史﹐管理鹽政﹑屯田﹐督辦九邊屯務。龐尚鵬與陝西三邊總督王崇古詳細地規劃了如何在邊地推行屯田開中。
穆宗的心願是好的,龐尚鵬的工作也是積極努力的。但是他們忽略了謀事之人王崇古的背景,導致此事因利益的糾葛最後不了了之了。
這裡牽涉到“官商”已經為一體之事。
王崇古是山西人。他的長兄王崇義就是鹽商;他的長姐嫁給蒲州的鹽商沈氏子沈江;他的二姐也嫁去蒲州的鹽商世家張家,大明的首輔張四維就是他二姐的親子。
這種情況下,再好的恢複邊鎮開墾的計劃,也會因為損害山西鹽商的利益,注定其失敗的下場。
然後就演變回去最初的商人運糧到邊關換取鹽引。可是商人在南邊承辦了糧食後,不肯冒著巨大的損失運去邊關了。他們乾脆在山西、陝西、遼東,最多是在河南、河北、山東收糧。使得糧食產量本就勉強的幾省,因為這些商人的“作弊”,導致了常平倉儲備不足。在遇到災荒的時候,起不到平易糧價、賑災的作用。
但是身為大明首輔的張四維和王崇古,經過不懈的努力,促使朝廷同意了在九邊的數個地區開市,還允許百姓去蒙古、女真等其他部落、地區做生意。晉商轉型為對外貿易。
轉型後的晉商,在這個新的戰場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朝廷發現鐵器、火藥等的流出,導致蒙古和女真的實力越來越大,以至對大明有威脅的時候,就頒布了“禁邊令”。
尤其是薩爾滸之戰後,全麵禁止與女真部落的交易。
可是已經建立了與女真交易信譽、並在與女真的交易中獲得巨大利益的晉商,他們是不肯放棄到手的利潤。朱由校派去的錦衣衛到張家口的時候,先就封鎖了整個張家口,將所有在張家口囤積了大量戰備物質,等著運離大明的倉庫全部查封。突擊審問下,把涉案的邊關將領也抓了起來。
張家口封閉了,京營派去的禁軍接手了張家口的駐防。
楊漣和左光鬥到遼東一個月,京師發生的事情還不止這一件。不等他們與等候覲見的官員繼續了解,有小宦官出來宣二人去覲見天子了。
等候的官員都理解,遼東是天子第一關心的地方。他二人作為才從遼東回來的欽差,自然是第一時間得到天子的召見。
在楊漣和左光鬥行禮後,朱由校給二人賜座。
“楊卿、左卿辛苦了。”
倆人趕緊起身回答,“為陛下驅使是臣本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