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154(1 / 2)

薑白芷選擇的那個穀集鎮, 剛好是三弟媳她大哥當鎮知守的地方。

開過大會後,以薑二伯、陳地主、胡嘉鳴等人為首的一整個大團隊,浩浩蕩蕩地抵達穀集鎮。

選地、勘測、動土……在足夠的財力支撐下, 新的醫院分院快速地建成著。為了以後的分院都有統一稱呼,這個新分院, 命名為穀集鎮薑氏醫院。

薑白芷所在的原來的醫院,就叫曲陵鎮薑氏醫院。她自己不愛遠遊, 喜歡留在家鄉, 以後或許會以交流的名義,去各地分院停留幾天,給那邊的醫護人員上上課, 大部分時間,都隻會留在曲陵鎮這個山清水秀的小地方,平靜地度過一生。

分院建立過程中,被派遣過去的大夫跟護士都沒有閒著,直接就在施工點不遠處搭了個簡易的棚子,輪流給往來的路人義診, 甭管有沒有病,反正免費給人把個脈瞧一瞧。診斷病情、開藥方都是免費的, 如果需要彆的治療,則是會適當收些費用。

而且, 二伯他們還在當地招收弟子,根據弟子的天分,把他們往大夫或者護士方向培養。

將近一年過去,分院才真正能住人。漂亮驅蟲的植株被移植進去,常用的藥材備置起來,隻能在曲陵鎮那邊生產的藥物, 則是被專門的人護送過來。

穀集鎮薑氏醫院的員工宿舍足足五層樓高,做了兩棟,每層樓都有二十個單間,正規的大夫跟護士能每人分一間房,夫妻隻分一間但是每月會給額外一點補貼;護工、看門的、衛生人員是二到四人拚一間,剛開始人少,兩個人拚一間,等人多了才會往上加。

有之前義診的影響在,加上薑氏分院打著曲陵鎮醫院分院的名號,裡麵的大夫確實是出自薑白芷那邊,這個穀集鎮分院,很快正常運行起來。

與此同時,其他幾個開作坊的,也成功在禹慶城尋了不同的幾處地兒,大手筆地同時開起好幾家分作坊,差不多都是花了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做前期籌備,現在都正常運轉起來了。

有他們的加入,禹慶城原先一些被打壓的“閒人”們有許多崗位可以應征,隻要順利上崗,通過實習期,就能穩定、長久地靠自己的雙手賺錢,還不怕被官兵捉去坐大牢。

這倒是側麵加強了禹慶城的治安效果。

禹慶城漸漸變得跟相鄰的文賦城一樣繁華安定,這是當地官員真正的實績。時任文賦城城知守的鄭父,再次升遷,成為南都督,統管南方六座城池。而之前作為穀集鎮鎮知守的鄭大哥,則是同樣升遷,不過並未直接取代他爹的位置,而是調到與文賦城相鄰的律鹽城做城知守。

薑白芷等人反正跟鄭家牽扯很深,直接跟著他們父子的官路走。有鄭父做南方六城的都督,他們可以在文賦城、禹慶城之外的四座城市繼續擴張。

不過,他們還是穩紮穩打,先在鄭大哥所在的律鹽城發展。巧的是,當初從薑白芷手中得了做玻璃法子的李四,他哥李爾也是當官的,之前是在文賦城做比較清閒的官職,後來文賦城發展很好,許多官員得到升官的機會,李四他哥熬了幾年,也抓住機會,到律鹽城一個叫香粉鎮的地方做鎮知守。

知守是有實權的官職,李四他哥明著是平調,實際上算是升遷了,這還是由於他家在官場沒什麼後台,才需要熬了這麼多年終於得到這個機會。

李爾當上了知守,便與弟弟聯係,讓他快點把玻璃作坊開到自己所在的香粉鎮來,好帶動當地經濟,他就有機會在老退之前做到個城知守的位置。

李四過去了,薑白芷也過去了。

反正薑白芷每次挑分院地點,都以“最好地方官就是自己人”為第一標準,然後再考慮彆的。

就這麼著,官、醫、商互相推動著,導致原本在曲陵鎮做個兩袖清風的清閒好官鄭大人,竟然在六十歲的時候官拜丞相。

為了避免朝中父子皆重臣,鄭大哥的官位一直被壓在都督這個位置上,隻不過東南西北四個區域的都督,都讓他輪流做過了,等他爹告退還鄉,他有極大可能直接升到丞相這個位置。

而李四的哥哥李爾,原本可能就一直在文賦城當個清閒的小官,後來得了機會轉去做鎮知守,有了實權跟表現自己的機會,也在將近五十歲的時候,順利升了官,做了律鹽城城知守。

以後李家就不是朝中無人的狀態了,李爾或者李四的子孫想當官,隻要先考過科舉,得了官缺,然後在李爾的官場人脈幫助下,就能很快得到好官位。

跟鄭家父子、李爾關係親密的官員很多,在這些官員的保駕護航下,薑白芷完成了自己的心願,真的在每座城池,都開了一所薑氏分醫院。

不過,楊二郎他們的作坊,大多聚集在南方、東方十幾個城鎮裡,因為有這麼多作坊,已經能夠輕鬆滿足市場需求了,再過多擴張,隻會導致供大於求,讓自家的東西積壓著賣不出去。

他們的小半產品,是被賣到周邊其他國家去的呢,這麼豐富的買賣,讓錦華國不再單一依靠絲綢賺外國的錢,變得越來越富有。國庫豐富了,就有能力養兵,有資金準備更好的兵器。周邊小國有直接主動做附屬國的,大一些的國家,也根本不敢惹錦華國。

錦華國國內的人們,種地的人靠著新的農具、新的作物、新的種植理念,每個人能種更多的地、收成更多的糧食;還有人在山上種果樹,靠賣水果也能賺不少錢;給作坊、醫院乾活的人有穩定薪酬;運輸隊、商隊、還有各種開小鋪子的人等等,各有各的法子賺錢。

很少有窮的吃不飽穿不暖的人家了,大多人手裡有錢,不愁吃穿,就開始注重享受,會去看戲、喝酒消遣,買更好的衣服、吃更美味的飯,以及給孩子更好的培養。

由於醫院跟大多數作坊,招人不限男女,使得人們在男女歧視問題上變好了很多,不會有人家因為生了女兒而特彆不開心,還會給女兒同樣送去小學館學習。

隻是,除了小學館的收費,大多每年收一到二兩銀子之外,其他方麵的學習費用就比較高。醫院所有的分院開成之後,大夫們不再免費收徒,而是在醫院裡開了個學徒班,由不同大夫輪流授課,隻有被大夫看重的學徒才能被某個大夫收做真正的弟子。

而進入學徒班,是要交費的。

其他需要技術的工坊,培訓班都需要收費。就連做小吃的廚子,都不怎麼肯免費帶徒弟了。

為了孩子有錢學東西,人們就有意識地控製生孩子的數量,大部分人隻想生兩三個,家裡勉強能負擔得起。還有一部分,則是生到有兒子為止。

因此,即使錦華國越來越繁盛,國內人口的增長,倒是一直挺穩定的。

在各地的馬路都修成水泥路之後,當年由於旱災南遷的人,差不多有一半多遷移回去了。

南北東西之間,還有一部分人,是由於彆的原因,從一個地方遷移到另一個地方。

“也不知道,大哥大嫂、子儀他們有沒有想家,在外地過得怎麼樣。”

下班後,薑白芷等楊二郎跟孩子們回來,一起在醫院的食堂吃晚飯,吃了一半,忍不住想念大哥他們。

楊二郎給她拂過額前的碎發,笑著安慰說:“如今錦華國主乾道都修了水泥路,他們隔兩三年就會回來一趟,又不是不見麵了。而且他們身份地位不低,在當地應該都是受喜愛的,你不必太憂心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