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第 73 章(2 / 2)

“我隻是震驚於丞相如此大才,竟然如此年輕。少年俊才誰不喜歡呢?”李信笑著說,“並未對丞相無禮。”

同僚見他隻是少年心性,搖搖頭也不再說什麼。隻不過桓在心裡想著,在戰場上一定要盯緊點自己這位同僚,省得到時候也出麻煩。

出征的隊伍嘈雜,顧衍自然聽不到隊伍裡的小插曲,他正笑著對昌平君說,“衍在這裡便願君侯旗開得勝,洗清恥辱了。”

昌平君騎在馬上對顧衍抱拳,“多謝丞相美言,臣定不負王上與您所托。”

顧衍行揖禮後,帶著百官將官道讓開送將軍們出鹹陽城門。至於這次調動的軍隊,還在百裡外的軍營等著他們,並不在這裡。

修整平齊的官道直通軍營,將軍們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到達駐紮地。顧衍站在鹹陽城門口‘目送’他們離開,心裡想著雖然昌平君此時沒有反意,可楚國三家(3)不是開玩笑的,雖然現在看來三個家族看似對立,不過到了宗廟被毀的時候他們恐怕也會團結起來,然後想辦法說服昌平君這位考烈王之子繼承楚國,對抗秦國。

嬴政派這麼多秦國將領,甚至把幾乎不問朝政的昌文君都拉出來給昌平君當丞相,大概就是在防著昌平君,像在他被策反後能立刻接管所有事物,防止出現臨陣倒戈導致戰敗的情況。

在昌平君出鹹陽的時候,他就已經不被嬴政信任了。而不被信任的臣子,結果隻有一個。

所以,此戰不論結果如何,昌平君必死。

直到甘羅提醒他將軍們已經走遠後,顧衍才笑著讓朝臣們都散了,而自己卻向農田走去。忙了好幾個月,剛好秋收已經結束,他也有了空閒,又可以去和農人們聊聊了。

顧衍這邊是終於能休息一陣了,而嬴政卻還忙於前線的事情。

楊端和報聯軍本就有退兵之意,但因蒙毅的軍隊斷其退路遲遲不能退,如今秋收將過,士兵們誤了農時,導致軍心不穩,眼見已經有潰散之像,這次他來信就是為了問嬴政是打還是放。

嬴政將楊端和的軍報放下,又拿起蒙毅的軍報。蒙毅寫的是韓國諸城皆以攻下,按丞相的命令安撫百姓,開倉放糧,境內並無反意,隻剩韓國都城新鄭還在圍困中。同樣是問嬴政是直接攻破,還是就這麼等著。

在蒙毅看來,這是秦國滅掉的第一個大國,嬴政肯定需要斟酌一下。畢竟七國世代聯姻,滅一國容易,但隨之而來的就很有可能是其餘六國的聯合反抗。秦國剛剛調兵‘助’昌平君血恥,國內空虛,若是此時六國要和秦國來個魚死網破,秦國確實會有危險。

嬴政皺了皺眉頭,讓蒙毅寫降表給城裡的韓王,就說投降可以留他伯之位,將新鄭留給他做封地,但要將公子非、韓丞相以及兵權交給秦國。若是不降,那就直接攻破新鄭再回來。

蒙毅這邊處理完,嬴政又看向楊端和的軍報,斟酌了一下寫道,“不必與其糾纏,擊退便可。”這大概是秦國君臣之間的暗語,意思就是我主觀意思是把他們放了,但是在執行層麵直接放走有些虧,所以你帶著守軍剿滅有生力量後再把那些殘兵放走。

嬴政滿意的將軍報交給侍從,讓他們儘快發往前線。托顧衍帶著人修整秦國道路的福,從鹹陽到函穀關,如果跨馬加鞭走官道,隻需要半個月就能把信送到了。

不出一個月,嬴政就得到了蒙毅和楊端和的回信,所有王令皆已執行。

於是,秦王政六年,韓國投降,秦遷韓伯於高平,以為秦國附庸。五國聯軍無功而返,領兵的趙國將領龐煖戰死。同年夏,遷公子非、韓丞相張平一家於鹹陽。

作者有話要說:(1)《贈醫者湯伯高序》

(2)裨將軍:副將,是一個臨時職位,隻有在軍隊出征的時候才會找人擔任,戰爭結束就會歸還。桓,是人名。無姓無氏,無字,隻有名。出國後其他人就會稱他為秦桓,和魏繚一樣的性質。

(3)指的是屈、景、昭三氏,是非常古老的家族,大概在楚國境內繁衍了很多個世紀,比楚國建國的時間都長。但擁有這個氏是在和楚王聯姻後,所以可以稱其為楚國的中堅力量。:,,.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