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吳應熊(二)(2 / 2)

康熙當然不想重蹈六國的覆轍,寧可跟吳三桂打一仗,也不想當那個花錢養彆人兵馬的大傻瓜。

“反了罷,反了罷,讓吳應熊彆回來了。”連續一整月,書致等人都聽小皇帝碎碎念著。

可惜吳三桂父子沒那麼傻,四月在康熙派去雲南的禮部官員的“勸說”下,吳應熊迅速踏上了返回京城的道路。兩月後回到京城,第一件事就是親自到康熙麵前負荊請罪,聲淚俱下地哭訴自己常年不能侍奉父母,這次回去,發現吳三桂頭上“白發漸生”,吃飯的時候拿筷子的手抖動不已,已然垂垂老矣,心中愧疚難安雲雲。

那叫一個真情實感,那叫一個聞者落淚聽者傷心。如果不是因為書致知道吳三桂最後反了,他一定也會相信。

康熙和孝莊固然不會相信吳應熊的表演,但對於同是皇族成員的建寧公主卻不得不多幾分信任。

“平西王對公主極為敬重,”孝莊的心腹、建寧公主府的長史丹珠彙報道,“在壽宴上平西王當著眾人,屢屢請求公主上座。又對額駙說,從家法論你是丈夫,公主是妻子;但從國法論,公主是君,你是臣。國法大於家法,咱們父子深受先帝恩惠,一定要時刻不忘‘忠君愛國’四個字。”

雖然從吳三桂這個叛將嘴裡說出“忠君愛國”四個字實在是有點搞笑,但行為是騙不了人的。吳三桂雖然有可能在建寧公主麵前作秀,但他年過六十,幾乎不可能再有生育,膝下隻有吳應熊這麼一個兒子,而且吳應熊的三個嫡子一個庶子也全在京城公主府居住,這些確是不爭的事實。

相當於吳三桂把整個戶口本的直係子孫,都放在了康熙手上做人質,這樣的行為很難讓人相信他會謀反——以他六十歲的高齡,不反可以安安穩穩做平西王,反了就會被殺得戶口本隻剩自己一頁,就算當了皇帝也後繼無人,圖個啥?

所以自從吳應熊主動從雲南回來,朝堂上普遍相信了吳氏父子是忠心耿耿,先前的延誤的確隻是省親敘舊耽誤了時間。

除了親自給康熙、太皇太後道歉之外,吳應熊又繼續在京城裡大肆撒幣。後宮裡從太皇太後、皇太後,到剛給康熙生了第五個兒子的惠貴人呐喇氏過生日,全部都有厚禮獻上。前朝更是麵麵俱到。

就連書致的小弟弟,還在吃奶的納蘭揆方小朋友過百天生日,都得了他一尊一尺多高的玉座金身笑口常開彌勒佛像。更不要說索額圖等重權在握的閣臣了。

吳應熊的賣慘行為,先是將康熙至於了一個道德上的不利地位——你姑父我都這麼大年紀了,還主動回到京城當人質,說明我們父子對你那是妥妥的赤膽忠心啊。這種情況下你小玄子還要撤我的藩,那就是你不仁不義了。

而他的撒幣行為,又在京城當中集結起一批既得利益者——如果要撤藩就有被吳三桂趕回東北老家啃草的風險,但是如果不撤,不僅沒有風險反而還能從平西王世子手上撈取好處。既然吳三桂父子沒有謀反的打算,就讓他們在雲南安安分分當土皇帝,何必去招惹他們?

於是康熙再一次召集群臣,商議撤藩之事的時候,竟然驚訝地發現自己成了孤家寡人,朝堂上幾乎沒有一個人抱有撤藩的念頭。

“當初是攝政王多爾袞親口承諾,讓吳家世代鎮守西疆,既然吳氏父子忠心耿耿,那咱們背信棄義、強行撤藩,這事說不過去啊。”一位閣臣這樣說道。

發現自己在撤藩這事上既不占大義,又不占兵勢,還不占人心的皇帝也有些沒了主意,遲疑著問書致等人:“當初是多爾袞封的吳三桂做平西王,要不咱們就說多爾袞是逆臣,早在皇阿瑪手裡就已經伏誅,他說的話不能做數,以此為由撤藩?”

“可是北京城也是多爾袞打下來的......”書致弱弱地說。

順治和多爾袞的矛盾那是統治階級內部矛盾,不能作為對外撤藩的理由啊。如果康熙發道聖旨說,多爾袞以前做過的承諾都不算數,那整個清朝前期的曆史都要被改寫了。

康熙跟書致三人麵麵相覷,都有些沒了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