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章再次通報
蘇油卻是感慨“我九歲隨張公學習,如今已經十八了,新式記賬法才得在計司推行,大宋朝廷的效率,讓人說什麼好”
張載卻是注意到另外一條“此次司馬君實站在明潤這邊,倒是有些不可思議。想-免-費-看-完-整-版-請-百-度-搜-”
蘇油笑道“哪裡是站在我這邊,是朝廷欲於京中,大名,河北,河中招募鄉勇,司馬大諫堅決反對,認為應該精煉裁汰現有的士卒,嚴選將領。要練到能夠以一當十,而不是隻為兵力的虛數,徒耗國力而不得其用。”
“於是就想推我出來立人樣子,聽聽他的奏章是怎麼說的近年諒祚雖外遣使人稱臣奉貢,而內蓄奸謀,窺伺邊境,陰以官爵金帛誘中國不逞之人及熟戶蕃部;”
“其違拒不從者,諒祚輒發兵殺掠,弓箭手有住在沿邊者,諒祚皆迫逐使入內地。”
“邊臣坐視,不能救援,遂使其餘熟戶皆畏憚凶威,怨憤中國,人人各有離叛之心。”
“又數揚虛聲以驚動邊鄙,而將帥率多懦怯,一路有警,則三路皆聳,儘抽腹內州軍下番兵士置在麾下。哈,這還揪著張公不放了”
“臣料諒祚所以依舊遣使稱臣奉貢者,一則利於每歲所賜金帛二十餘萬,二則利於入京販易,三則欲朝廷不為之備。”
“其所以誘不逞之人者,欲訪中國虛實,平居用為謀主,入寇則用為鄉導也。”
“其所以誘脅熟戶、迫逐弓箭手者,其意以為客軍不足畏,唯熟戶、弓箭手生長極邊,勇悍善鬥,若先事翦去,則邊人失其所恃,入寇可以通行無礙也。”
“其所以數揚虛聲,驚動邊鄙者,欲使中國之兵疲於奔命,耗散諸蕃,公私貧困;既而邊吏習以為常,不複設備,然後乘虛入寇也。”
“聽聽,陝西是大諫的老家,所以陝西問題他都看得清楚,不過卻缺乏解決方案。”
“而我的做法,恰恰一條條解決了他所提出的這些問題。”
“在渭州開行榷市,商品比京中還要豐富,入京販易,反而增加了運輸成本,蕃人又不是傻子,自然選擇渭州。”
“歲幣流出後,結果最後還是又流了回來。”
“所謂誘脅熟戶、迫逐弓箭手,我的解決方案是讓客軍足畏,邊人足侍,飽收熟蕃,厚養義勇。”
“現在是我們以榷市招誘西夏的熟戶邊蕃,形勢來了個逆轉。”
“以往是諒祚數揚虛聲,驚動邊鄙。這次演習,便是反其道而用之。輪到我們來揚虛聲,動邊鄙了。”
“所以啊,人家司馬大諫是高屋建瓴,隻管提出問題。這些如何解決這種低微之事,自然該由我們邊臣來有效執行。”
“也不能全怪人家,台諫的風氣就是這樣,遇到問題最後的建議,一般就是請找相關人士解決。”
“所以說,並不是他站在了我這一邊,而是殊途同歸吧。”
張載哈哈大笑“明潤你就彆往我老鄉臉上貼金了,說白了就是能說的一堆,能做的沒一個。”
“君實的奏章裡還有一句望明諭中外臣僚,有久曆邊任或曾經戰陣,知軍中利害及西戎情偽者,並許上書,擇其理道稍長者,從容訪問以治兵禦戎之策,則處置自得其宜矣。哈哈哈,還真跟你說的一樣。”
蘇油將朝廷邸報丟在一邊,撇著嘴道“司馬君實至誠君子,不知道兵者,詭道也。很多事情,是隻能悄悄做,提都不能提的再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如今我做好陝西副都轉運使的差遣就好,河北離渭州五六千裡,才不去給彆人當槍呢”
張載勸道“明潤,國事艱疲,陝西已有振作跡象,如河北有好的解決辦法,也當向朝廷上奏一二,莫忘了範文正公的教誨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蘇油歎氣道“山長,理工之學,首重實證,河北河中到底是個什麼情況,我們根本都是道聽途說。”
“如今我所知所善者,蜀中敢說第一;二林大理西南邊蕃敢說第二;西北都才剛剛著手,諸多舉措,還不知道會不會人去政息呢,國家大政,先緩緩吧。”
“大敗西夏之後,渭原涇原兩大糧食產地就算是穩了,可以騰出手來休養生息,大搞建設。等到再過上兩年,兵足用,糧足食,形成人口優勢和厚度之後,就不會像過去那麼艱難了。至於更美好的遠景,暫時都不敢想”
“你們弄出來的那個鄉約,很好,非常好,我隻提一點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