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四章 溫飽線(2 / 2)

蘇廚 二子從周 5092 字 8個月前

本意是收取租金幫助養馬,結果河北屯田司即便在豐年都不能維係收支平衡,王安石乾脆請求趙頊罷掉屯田務,化兵為民。

庚戌,因陝西路和永興軍路已經大行蜀鈔,徹底罷廢永興軍買鹽鈔場,以解鹽之利!作為薛向的江南發運本金使用。

辛亥,湖北提點刑獄趙鼎,上書說本部峒首苛刻盤削百姓沒有節製,蠻部眾人都想歸中原;辰州一名叫做張翹的商賈,也上書說南北江的大利。

朝廷派遣章惇知夔州,準備任察荊湖北路,經製蠻事。

二月的春風,吹遍了陝西大地,用蘇油的話說,朝廷總算是開竅了,那還有啥說的,趕緊抓住機會,咱們分地!

考據很仔細,但考慮並不全麵充分,忽略了當時的社會現狀。

唐代均田製規定,丁男與中男,每人受田一百畝。唐初,唐太宗幸靈口,就是後世陝西臨潼縣境,見村落逼側,問其受田,丁三十畝。

一丁三十畝地,引來皇帝親自關注。

到了宋代,丁口土地標準大大降低了,這與人口滋長,國勢日絀有關,除了蜀中,兩浙,福建,其餘地區一丁大概就在四十畝的水平。

宋代承唐製,不過稅製開始有人進行地方探索改革,總體從以前的二十八稅,漸漸歸結為大體兩門——田賦和丁銀。

田賦一夫四十畝出米四石,也就是畝輸一鬥,從書麵上看,實際上是相當低的。

而且就算是這樣的田賦,實際上也收不起來,一般國家隻能收上來三分之一。

為什麼呢?因為農人其它負擔太重了。

一夫四十畝,一年種得一年之食,蘇油將之稱為“溫飽線”。

國家負擔沉重的原因,就是溫飽線下的人口,太多了。

而且越來越多的農人,因為兼並失去土地,隻能靠租種生存。

租地利息,青黃不接,遭遇饑荒的時候,高達收益的八成,一般年景,是收益的對半,!,立刻將農人從“溫飽線”打壓到“饑餓線”上。

呂惠卿曾和趙頊談及自家的收益:“蘇州,臣等皆有田在,彼一貫錢典得一畝,歲收米四五六鬥。然常有拖欠。如兩歲一收,上田得米三鬥,鬥五十錢,不過百五十錢。”

這就是蘇油來到大宋後,看不起田地收益的原因,可龍裡蘇家兩百畝地公田到現在也沒有增加。

不過對於其他人來說就不是如此了,一畝放租收百五十錢,那我們搞個幾千上萬畝不就妥了嗎?

事情的本質是,宋代土地兩貫一畝,一貫錢又能典出去,加上上層官員們的高薪,兼並起來實在是太輕鬆了!

蘇油將這個問題歸結為經濟問題,經濟問題,就還是用經濟方法來解決。

根本的解決辦法,就是讓土地更不值錢,讓兼並土地不掙錢!

種地是需要人力的,人力是需要成本的。

有了先進的測量方式和開墾模式,鎮戎軍,德順軍,渭州北部,出現了大量的可耕土地。

蘇油設計的家庭式立體耕作套養農業模式,固然可以提高糧食產量,增加了副食品種類,以及禽畜產量。

但是無疑的,大大增加了單位土地麵積的平均人力成本。

這就是精耕細作。

對於小戶來說,這絕對是巨大的福音,但是對於大地主們來說,這無異於一場災難。

這是一種巧妙而隱晦的劫富濟貧。

加上各地農業技術的提高,苜蓿的種植,棚養的推廣,養雞養鴨養魚的興起,果樹的種植,各種肥料的使用,以前的僅夠養一丁的四十畝地,如今可以養活一個五口之家。

陝西北部開發,到現在已經得田五萬傾,結合科學耕作方法,可以解決十二萬戶貧困家庭的溫飽問題!,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