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千萬貫(2 / 2)

說著,他便扯著明遠的衣袖往平山堂外走,一麵眺望眼前盛景,一麵遙想歐陽修當年在平山堂上飲酒的盛況:“聽說歐陽永叔公當年命人去邵伯湖裡采了很多荷花,呼朋喚友到此,在這平山堂上擊鼓傳花,花傳到誰的手上,誰就飲酒賦詩……”

“往往玩到深夜,這才披星戴月而歸,所以就有了‘坐花載月’的典故。”

明遠遙想此情此景,也覺得歐陽修當年這太守當的,著實是風雅到了極致。

可是這等盛景與雅事,比起日後這裡所遭遇的兵燹之災……

明遠忽然心中一動,想要嘗試一下,於是開口:“子瞻公,我亦聽過一首關於他人為這揚州的小令,堪稱絕唱。”

蘇軾聽見“堪稱絕唱”這四字考語,已近乎心癢難搔,趕緊道:“遠之誦來聽聽。”

明遠偏頭回憶了一會兒,說,“該詞作者是親臨揚州,見到揚州的景象,頗多感觸,才會寫下這一首小令。”

他緩緩開口,慢慢吟誦著。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

揚州城附近的竹西亭是這一帶遠近聞名的盛景,吸引不少人來探幽訪勝,比最近幾年新修的平山堂還要有名些。開篇工整,詞句又清雅空靈,蘇軾聽了起始,便興致盎然,連聲催促明遠往下說。

“過春風十裡,儘薺麥青青。”

此句一出,蘇軾挑眉,頓時覺出不對來。春風十裡揚州路,本應是紅塵繁華,怎麼可能隻是一片薺麥青青的鄉間景象?

“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

仿佛冷風襲來,一陣寒意,瞬間從頭到腳。

蘇軾站在平山堂前,竟然完全不敢相信自己耳邊聽見的。

“遠之,你能否說清楚一點,什麼是‘自胡馬窺江去後’?”

胡馬窺江,自然是指外族入侵,一直打到了長江邊上。

然而蘇軾又不是沒讀過史書,近代除了五胡亂華時前秦苻堅率八十萬大軍列陣淝水畔之外,他還難以想象,外族入寇,入侵中原,一直打到了如此南方。

除非是……古人所寫?但蘇軾想想也不對,這是一首“小令”,度曲牌寫詞,是唐宋才有。因此不可能是唐代之前所作。而盛唐文人做起懷古詩,絕不可能是這般氣象。

明遠卻還在自顧自念誦:“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一片空空蕩蕩的冷清景象,凋殘破敗,與眼前繁華溫柔的景致截然不同。

明遠聲調一轉,已是下闕。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

“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

眼前的景象喚起了令人難以細述的悲涼心曲:即使擁有卓越才華的小杜到此,恐怕也再難抒寫這般深沉的痛楚吧——

“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

“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②”

明遠站在平山堂前,扶著欄杆,遠處江南的“三山”景色,在暮色中如褪了色的水墨般漸漸隱去。

他已念完整首詞作的最後一句,但是他所念誦的每一句每一個字,顯然都給蘇軾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這是……自度曲?”

蘇軾眉頭緊緊皺著。

“是!”明遠點頭道,“就叫,《揚州慢》。”

這篇詞作得極工,而且渾然一體,不像是用前人詞句拚湊而出,所表達的亦是真情實感,令人感同身受。另外,這詞格律嚴密,可見作者於音律一道修養極深。

但如此大才,所作的此曲,蘇軾竟然從未聽過?

思考了半晌,蘇軾終於緩緩問出一句:“遠之,你這詞中所寫的,是……未來?”

蘇軾雖是儒生,卻好佛道,也相信來生。他知道明遠是有些“神通”在的:有好些事明遠生而知之,於諸事之上有獨到見解,而且,非常非常的有錢。

世人有說明遠是財神弟子的,但蘇軾通常不會去想明遠的這個“外號”,他與明遠的友誼,向來與財帛錢鈔無關。

隻是,此時此刻,他卻再無其它答案,可以用來解釋心中的這個疑問,隻能猶猶豫豫地問出一句:“……未來?”

明遠感到雙眼已然微微濕潤。

上一次他嘗試“劇透”,試驗對象也是蘇軾。但那一次他的劇透卻被試驗方“無情”屏蔽了。

這一次他也沒有想到啊——竟然以一首小令,令這世上又多一人,能夠得以窺視本時空這令人扼腕歎息的命運。

肩上的重擔似乎瞬間便稍稍輕了少許。

蘇軾越想,神情越是鄭重。看起來明遠借一首小令而描繪的“未來”既虛幻又縹緲,蘇軾卻並不覺得可笑。

“遠之,你告訴我,儘管出台之新法有那麼多弊端,你卻不遺餘力地支持,且與王元澤那般要好,多般勸諫……難道也是為了這個。”

明遠感到眼中的熱意更加明顯了——他成功了。他竟然真的成功了。

他以最委婉也是最“文藝”的方式將那個可怕的未來泄露給這個時代中的另外一人知道。

“子瞻公,我意欲有所作為,讓日後無人再做得出這首《揚州慢》……”

明遠緩緩吐露心聲,還有他的疑問。

“然而我卻全無把握。我不知道自己的作為,能夠帶來什麼樣的後果……”

他終於有個機會,能將心裡所有的惶惑,不確定,對未知的恐懼……終於有機會向這世上一個活生生的人物傾吐。

他麵對暮色蒼茫中的浩蕩長江,一口氣說了很多很多。甚至有好些時候,蘇軾隻能看著他激動地動嘴,滔滔不絕,卻沒有聲音能落入蘇軾耳中。

但是蘇軾全都聽懂了。

麵對這終於停下來的少年人,麵對他滿是疑問的眼神,蘇軾終於報以微微一笑,肅然卻鎮定地回答。

“有些事,哪怕結局注定,哪怕終局已在你我視野之中……”

“但是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