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金朝(1 / 2)

【範文正公等人推行的慶曆新政,時間雖短,卻讓大宋煥然一新,若能繼續推行下去,大宋積弱的局麵定然能夠一改。可惜,宋仁宗沒有改革的氣魄,又是個耳根子軟的,麵對那些被損及利益的人步步相逼,構陷誣蔑,手段層出不窮,宋仁宗開始動搖,從而將範文正公等人貶出京城,致使新政失敗。】

【不過,範文正公的改革雖敗,也為二十四年的“熙寧變法”奠定了基礎,可惜,王安石主持的“熙寧變法”也稱“王安石變法”,最終跟慶曆新政一樣,以失敗告終。我將兩次變法的內容放在一起,大家可以對比看一下。】

變法,大宋竟然有過兩次變法,最後都以失敗告終,也就是說,有無數人想方設法要救大宋的江山,可是終是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大宋還是深陷於泥濘中,以至於再也脫不開身。

不用說,針對所謂的變法,必須得讓人記下來,看清楚。

【相比之下,對於王安石的變法失敗,後世的認為,王安石變法所求是為富國,隻是針對大宋內部製度進行改革,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社會的矛盾,也就注定了他的失敗。而且,王安石既為富國而已,也就將百姓的利益拋之腦後,脫離群眾的變法,怎麼可能不失敗?】

【想要富國,並非一味掠奪,而是應該發展生產。百姓收獲有多少,巧立名目不斷想從百姓手中奪取,對,確實是富國了,可百姓富了嗎?打著變法的名號重新分配利益,讓本來就飽受欺壓的百姓遭受更多的欺壓,百姓能支持才怪。】

【國富民強,更想要得到百姓的支持,至少也該站在百姓的角度為百姓著想,唯有這樣才能夠讓百姓成為變法的支持,也才能對抗上麵那些利益被損害的人。當然,重點更是皇帝能夠支持你。畢竟在封建社會,君王的支持與否,關係變法的能否發展延續。張居正的變革失敗的最大原因不就是因為

萬曆掌權之後,第一時間就抹去張居正的改革?】

有了前例在先,都懂那麼一個道理。

【麵對大宋的情況,重文輕武,冗官,冗兵,賦稅加重的情況,圖變法者,那是一心要救國。可是大宋一朝他們重用文人,以文人治國,一味求和,一次一次的退讓想要求得安寧,可大宋的邊境安寧過嗎?】

【隨著大宋給遼國賜幣,西夏賜幣,徭役增多,民生多苦。慶曆新政失敗,王安石變法也失敗了,可見大宋已然無藥可救。上位者不

思變革,既得利益者,管國家如何,百姓如何,隻要他們大權在握,享榮華富貴,民不聊生又與他們有什麼關係?】

【但凡心存百姓者,斷不可能眼睜睜的看著百姓遭受欺負。那麼樣一個比阿鬥還扶不起的王朝,怎麼就沒有人一股作氣,把這不爭氣的大宋朝廷取而代之呢?諸位將軍愛國,不忍天下動/亂,更希望國泰民安沒有錯,可是大宋的皇帝他們不爭氣,是真的不爭氣!】

【大宋的文臣武將不是沒有想過辦法解決大宋的問題,無奈大宋皇帝靠不住,既如此,因何不能為天下百姓,另擇明君?大宋的百姓們真的太苦太苦了,莫讓他們在飽受敵人的欺壓掠奪時,不該再被大宋的皇帝所拋棄,剝削。大宋的皇帝們永無休止的退讓,讓大宋的臣民們得不到任何保障,更讓他們的付出變成笑話。】

【百姓辛苦交的稅,那是為建設國家,是為軍防而用的,而不是一次一次的被皇帝和那些軟骨頭們用來求得所謂的太平。倘若能真換來太平也就罷了,可大宋得到了嗎?既然花錢也買不到平安,為什麼還要讓這樣的一個朝廷一直揮霍百姓的付出?】

【大宋的天下不是他趙家一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既然君臣無能,無心保護百姓,也無意保護這個國,滿心隻有算計,大宋何以無人學學於少保。】

【百姓本就是最容易滿足的人,隻要有飯吃,有屋住,他們便安享太平。然而邊境不寧,多少百姓遊離失所,家破人亡,大宋一味主和,一心以為能換太平,換來了吧?賜幣增多,朝廷賦稅增加,有人考慮過百姓過的是什麼樣的日子?】

【打著太平的旗號行的卻是壓榨百姓的事,虧得大宋的一個個皇帝還能喊得冠冕堂皇。不對,這不僅是皇帝,還有那些主和的人,果真他們為百姓著想過嗎?這樣的情況,一而再,再而三,怎麼就沒有人取而代之?】

嘶!一乾皇帝聽著沈悠的話,默默為大宋朝點了一根蠟燭!確實,打著和平的旗號,一個王朝沒有骨氣到這種地步了,也是前所未有。

秦始皇聽著沈悠的話,再看到沈悠放出來的變法,連忙讓人拿上之前張居正推行的變法來比較。沈悠當時對張居正的變法給予了肯定,而今提起王安石的變法時,卻多有指責,重點在於百姓。

民心,秦始皇倒是沒有想過這一點,他想著應該一味鎮壓,從而倒是忽略了,比起那些不安分的貴族們,其實百姓無須鎮壓,但凡能夠讓他們吃飽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