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怕嗎?
說句良心話,他不敢說有勝李世民的能力,誠如天幕所言,大唐的天下大部分都是李世民打下的,實打實的戰功在那兒,誰也抹不去。以至於,如今這滿朝的臣子多數都是對李世民心悅誠服者。最最重要的一點是,軍隊在李世民手裡可以一呼百應,李淵他可以?
“李世民,你也太囂張了!”李元吉眼看李世民把親爹都給唬住了,豈能任由李世民繼續鎮住全場,須火上澆油讓李淵瞧李世民不順眼才是。不想李世民往前邁了一步,揚起手,瞬間,李元吉嚇得直接往後縮去,生怕李世民要當堂對他動手。
縮回去的李元吉沒有感受到預料中的疼痛,李世民手已經放下在一旁一臉鄙夷的瞥過他,李元吉!!!
“無膽鼠輩。"不知誰嗤笑評價一聲,李元吉臉都青了!待再要開口,李淵已經道:“好了,什麼話都彆說了,繼續聽著。"
此時李淵的心情複雜無比,他不擔心李世民反了嗎?正是因為擔心,因此他才會像天幕說的那樣用李建成和李元吉牽製李世民,隻盼能夠達到一定的平衡,不至於讓他不安。
對,天幕是說李世民在玄武門動手了不假,在此之前難道不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先動了手?怎麼,天幕都說他拉偏架了,如今當著滿朝文武大臣的麵,他要再拉一回偏架,先把李世民處置了?
不拉偏架,那就得把三個兒子全一起解決。後果,李淵自問擔得起嗎?
擔不起。那怎麼辦?翻篇,繼續聽下去,他倒要看看,李世民弑兄殺弟,後世難道能容得下他?身死之名,李世民果真不在意?
李淵眼中閃過一道精光,有些事他做不得,做不好,彆人卻是可以!
【這就是鼎鼎大名的玄武門之變,也是李世民在史書上一直為世人所詬病的一點。但凡提起唐太/宗李世民,都會不約而同的想起這玄武門之變。他弑兄殺弟,幾乎可以說是迫於唐高祖退位。】
【然而,李世民是弑兄殺弟不假,可自他登基以來,他任人唯才,從諫如流。成為帝王的李世民,先後平定突厥、薛延陀、回紇、高昌、焉耆、龜茲、吐穀渾、令大唐聲威遠播,四方賓服,各族皆奉他為“天可汗”。不僅如此,貞觀初年,在他登基之初,因隋煬帝的緣故,人口凋零,大唐隻剩下兩百戶人,至永徽三年,大唐人口達到三百八十萬戶。大唐得四方歸服,政治清明,
夜不閉戶,路不拾遺。】
嘶,本來因為李世民竟然敢發動玄武門之變,以至於心裡都對李世民打了一問號的一乾人,突然聽到這後續,都不由瞪圓了眼。天可汗,四方歸服嗎?
夜不閉戶,路不拾遺。這是天下大治之象。
楊堅的注意力更在於沈悠報的人口數據,他這會兒的大隋有多少人?七百多萬戶對不對,他記得戶部報上來是那麼一個數。他的哪個敗家的兒子,竟然在後麵讓人口損失得隻剩下兩百萬?
是,楊堅不想承認唐朝取隋而代之理所當然,可是,可是那驟然減去的五百萬人,他那敗家兒子是如何揮霍的?楊堅隻覺得一陣天旋地轉。就這樣一個數據,楊堅還能不知道為何天下群雄並起,怪不得大唐能取隋而代之。
【哭昭陵都聽說過嗎?昭陵便是唐太/宗死後所葬的陵墓,唐代製度中有規定,不管是臣子或是平民,但有冤屈難伸者,都能到唐太/宗的墓前哭訴。在大唐人的心裡,他們的太/宗皇帝,無論是生前死後,都不會讓他們蒙冤受屈,叫他們受人欺負,無處訴冤。】
如果說之前沈悠稱讚李世民那一番話讓人隻覺得過於籠統,哭昭陵一出,誰人還能不明白,唐太/宗李世民對於大唐意味著什麼。唯有君主賢明才能讓百姓信任,縱然身死也依然活在人們心中,認定他是救星,能為百姓帶來光明和救贖。捫心自問,他們誰做到了?
【還有《秦王破陣樂》,又名《七德舞》,是唐初的軍歌,是李世民打敗劉武周後,他的將士們以舊曲填入新詞,為李世民唱讚歌, “受律辭元首,相將討叛臣。鹹歌《破陣樂》,共享太平人。”後在李世民登基後,親自把這首樂編成舞蹈,再經過宮中樂師他們的加工整理,成了一支龐大的、富麗堂皇的大形樂舞。樂舞相伴,鼓聲天響,氣勢雄渾,感天動地,因此也成為大唐宴會上不可多得的一支舞。】
【聽到這兒,你們以為我要誇的是唐太/宗的藝術細胞嗎?不不不,聽我往下說。晚唐時,黃巢起義,勢如破竹,大唐覆滅在際,唐軍眼看義軍包圍,己方沒有任何勝算,最終決定投降。黃巢軍也接受他們的投降,原本都已經達成共識了,降書都寫好了,按我們曆來的規矩,不管好事壞事,事辦完了,總得吃頓飯。吃飯就免不得奏樂起舞,《秦王破陣樂》這樣的軍歌在軍中最是常見。士氣低落的唐軍,聽著聽著歌曲就不對了。】
【原本垂頭喪氣的唐軍聽著歌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