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善諫(2 / 2)

對才怪!

【可是大唐朝裡的世族多嗎?多的!唐高祖能迅速得天下,就是因為他善待前朝的官員,那些個世族們出身的人,他是一個個都厚待著,從前是什麼官位,現在就是什麼官位。到李世民上台了,這些人還在。因此,朝堂之上就有了很明顯的派彆,如以山東士族的官員,其中以封德彝為代表的一派。他們對於李世民的雄心壯誌,怎麼說呢?要知道其實各地的農民起義反的是什麼,不就是他們這些世族的壟斷?他們兼並土地,導致百姓無田可耕,揭竿而起的百姓們要對付的就是他們,他們能覺得百姓們都是好的?】

【利益衝突的時候,士族們斷然不可能認為百姓們的作為是好的,讓他們自我反省就更不可能了。對於李世民想要天下大治,他們認定人心是壞的,應該繼續實施高壓政策。聽起來是不是想到秦朝了?秦朝一直以法治天下,不能說不好,但給人的感覺就是要一直繃著,繃著,結果這越繃越緊,越緊越繃,然後嘭的一下就斷了。】

秦始皇!!!他太繃了嗎?

【而以魏徵為代表的一派呢?前麵我提到過,魏徵少時吃過苦頭,還出家當過道士,他是從百姓裡走出去的人,他比那些世族大家的人更了解百姓的苦,知道百姓為什麼反。畢竟,他可是也參加過反隋的人,現在討論天

下如何大治,就必須考慮底層那些百姓。各地的起義到現在為止並沒有完全停止,那就不能不考慮該用什麼樣的辦法才能讓各地安靜下來。】

【魏徵提出的意見是,大亂之後人心思治,這種情況下,不宜再推行高壓政策,否則隻會讓天下再一次陷入動/亂之中。況且,魏徵提出,人心思安,百姓們並不喜歡打仗,也不喜歡作亂,可是沒有了吃,沒有了穿,沒有了住,就會讓百姓們揭竿而起。】

秦始皇聽著若有所思,人心思治也思安嗎?百姓其實根本不想打仗,也不想鬨事嗎?隻是因為沒有辦法,他們才不得不揭竿而起,因此,這種時候他應該用什麼辦法安定大秦?

這一刻,秦始皇瞪大了眼睛看著天幕,這些事他從前沒有借鑒的機會,有了天幕,天幕會告訴他,告訴他用什麼樣的方法能夠讓百姓安穩下來。

【其實如何讓天下大治,曆史已經給了答案。魏徵反駁封德彝舉例,商湯滅夏,周武亡紂,其後皆有太平盛世,豈有大亂之後,民心皆壞的道理。李世民聽進了魏徵等人的建議,以靜為本,與民休養。魏徵多次勸諫李世民停止兵事,輕徭薄賦,布德施惠。】

秦始皇聽到這裡,目光掃下方的臣子,這些話,這些話,沒有一個人向他進言過。

魏徵這樣的人,能洞察天下勢,知安天下的根本。這些,這些他也可以,他也能想出適合大秦安穩的辦法。現在,一切都來得及。

劉邦表示,這都是同道中人,看他不就如此嗎?

【李世民說過,君為舟,民為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想要天下大治,須得以民為本。君民一體,休戚相關。以百姓心為心,事事以百姓為重,天下焉能不安?因此,在碰到事事以百姓為重,不斷強調百姓安則天下安的魏徵,李世民是歡喜的。】

【同樣,魏徵感受到李世民以百姓為重的為君之道,何嘗不驚喜雀躍。據《貞觀政要》記載統計,魏徵向李世民麵陳諫議有五十次,呈送給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諫諍多達“數十餘萬言”。聽到這個數據,是不是覺得驚人?曆朝曆代,誰能比之魏徵?自然,也必須問上一問,誰能比之唐太/宗?】

【自來進諫之人,有多少能夠做到善始善終的?當然,魏徵最後能有一個好結果,既因李世民之故,也是因為李世民的身邊更多是那些忠良之士,如長孫皇後。這個之

前在講李世民的時候提過了,在此就不重複了。】

【既提魏徵諫言眾多,就不能不細細提一提魏徵向李世民進諫的話。貞觀元年,魏徵被擢升為尚書左丞,太/宗對於突厥之患自是恨不得除之而後快,因此下令征兵。封德彝上奏出主意,認為中男雖不到十八歲,其中身體魁梧壯實的也可一並征發。】

【李世民細細一想覺得這個主意不錯,立刻同意了,敕令傳出,魏徵反對,不肯簽署,如是往返四次,李世民能不生氣,立刻召魏徵入宮,非讓魏徵給個說法不可。敕令往返四次皇帝都沒能如願下發,這裡頭看到了什麼?李世民這個皇帝的權利是受到約束的。怎麼說這是好是不好呢?縱觀大唐的三省六部製,誠然,那是分了宰相的權不假,但在李世民這裡,他也並非隻想到分丞相的權,對自己這個皇帝,李世民也是給自己上了一道鎖的。】

【三省六部製,好吧,先把唐朝中央的這個官製給大家說一說,免得大家都不太了解這皇帝的敕令都下去了,怎麼還能被駁回。李世民一個皇帝怎麼被駁得都沒辦法,隻能把駁他的人找過來,跟人好好理論?看這情況,要是沒能把魏徵說服,這樣的敕令可能還是發不出去。感覺咱們太/宗這皇帝當得好像還不如朱元璋?咱們太/宗有那麼憋屈的嗎?】

李世民!!這叫憋屈嗎?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