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徹本就是有決心的人,如今不過是更堅定從前的目標。
為百姓而忍一時,沒有人會責備這樣的君王。可是如果天下太平,明明國中人人求戰,人人皆願意一雪前恥,朝廷卻置若罔聞,更是殘殺傲骨之士,必令天下人唾棄之。
楊堅心裡想的更是突厥這樣
的大患,李世民能夠用李靖而滅,他是不是也可以?天時地利人和,他也絕不是沒有。
不,不,他手中難道就沒有良將嗎?
楊堅又將心頭的想法按下,同時也看了看天色,楊廣作亂,他得好好想想到底要怎麼對他這個兒子。
李世民作為一個剛剛經曆過渭水之盟的君王,聽到天幕詳細的告訴他,突厥之患終將會終結在他的手裡,自是大喜過望。
“好,不愧是李將軍,大唐戰神不虛此名。”李世民作為一個能征善戰的皇帝,怎麼會不知道李靖此番滅突厥,身先士卒於那寒冬塞外何其不易。膽識智謀,隨機應變,但凡有一樣不成,必將功敗垂成。
李靖頗是不好意思, "全賴陛下信任,諸將士配合,未來能滅突厥,絕非臣一人之功。"
前線後方,但凡不是配合到位,君不見大宋是怎麼沒了半壁江山的?獨占其功,絕不是李靖會做的事。
李世民的眼中更是讚賞,看看,這就是他大唐的臣子,既不貪功,也不獨占其功。他大唐有如此多的賢臣良將,豈有不繁盛的道理。
李世民心甚欣慰,眼裡儘是笑意。
【除心腹大患,安定邊境,一雪大唐奇恥大辱之功,李世民豈能吝嗇,下詔加封李靖為左光祿大夫,賜絹千匹,增加實封食邑五百戶。八月再賜絹二千匹,升為尚書右仆射,地位僅次於左仆射房玄齡。功高蓋主這事,彆的皇帝或許會怕,李世民需要嗎?他在大唐建國之初立下多少功勞,世人皆知。因此哪怕李靖將軍滅突厥之大患,二鳳也沒有因此不安。】
【況且,李靖將軍的人生尚未結束,滅一個東/突/厥對他而言僅僅隻是開始。貞觀九年,六十三歲的李靖將軍知足而退,以足疾辭任作為巡察全國、考察風評的十三位特使之一,本以為他該功成身退,在家頤養天年了,不料卻發生吐穀渾進犯涼州一事。朝廷決定興兵反擊,李世民立刻想到了李靖這位戰神,想必由他出麵,一定能夠迅速滅吐穀渾。】
【但李世民也擔心老將軍的身體,畢竟李靖將軍此時已經六十三歲,這樣的年紀加上足疾,李世民豈能任意任命。可聽聞朝廷將遠征吐穀渾的消息,李靖將軍頓時精神抖擻,什麼足疾,什麼年事已高,那都不是事,作為一個將軍,畢生所願就是為國安天下。邊境安寧,他可以賦閒在家,逗鳥養花,但凡邊境不寧,有犯我大唐者,必須一刻都
不能耽擱,請命出戰。】
【李靖將軍求見房玄齡,求掛帥遠征。房玄齡作為宰相,豈不知二鳳的心思,又怎麼會不知道國家在這個時候就需要李靖將軍這樣的人。有疾在身的李靖將軍,二鳳顧念臣子的人,不願意以帝王之儀,詔令李靖將軍遠征。但李靖將軍自請之,想必老將軍必是清楚的知道,此行有多少風險。房玄齡沒有瞞著,當即上報李世民。】
【李世民心中征吐穀渾之統帥人選,李靖將軍是首選,但知李靖將軍還有出征之心,大喜過望,當任命李靖將軍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又分彆任命兵部尚書侯君集、刑部尚書李道宗、右衛將軍李道彥、利州刺史高甑生等人為各道行軍總管,統由李靖指揮。】
【不用懷疑,李靖將軍出手,那是馬到功成。縱然出兵之時正值寒冬臘月,年事已高的李靖將軍一路與眾將軍一道踏著冰雪,風餐露宿,領著各方兵馬進擊。貞觀十年閏四月,唐軍在庫山與吐穀渾交戰,李道宗部大敗吐穀渾,唐軍首戰告捷。】
【吐穀渾伏允可汗一看唐軍來勢洶洶,銳不可擋,不斷西退之餘,更下令人把野草燒光,以斷唐軍馬草。乾草被燒光,春草尚未萌生,諸將大都認為戰馬瘦弱,不可長途追擊。侯君集卻認為吐穀渾已是鼠逃鳥散,君臣攜離,父子相失,取之易如搭芥,此時不乘,後必悔之。】
【李靖將軍深以為然,當即下令兵分兩路,李靖與薛萬均、李大亮等從北道,侯君集、李道宗從南道,兩路大軍一齊並發,接連告捷,於當年七月,伏允可汗被部下所殺,其子大寧王慕容順殺死天柱王,率眾降唐。李靖將軍攻滅吐穀渾。大唐的這些將軍們,能文能武,如何能不讓人垂涎三尺,念念不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