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心的話蒙恬不敢說出口,他相信秦始皇心裡有主意,他說多了,反而讓人覺得他不滿於陛下。
“朕知道你擔心什麼,放手去乾,朕自有主張。”秦始皇一眼便明白蒙恬操的什麼心,拍拍他的肩膀讓他隻管放心去乾,他自有章程。
得秦始皇此話,蒙恬心中大石完全放下,麻利的辦事去。
【學有所成的張良等的是一個機會,接下來的事大家都猜到了,大澤鄉起義點起了農民起義之火,各地有野心的人們開始如同雨後春筍接二連三冒出來。一個致力於殺秦始皇的人,一個學了《太公兵法》,肩負興邦定國之重任的張良,又怎麼能錯過如此良機?】
【矢誌抗秦的張良也聚集百餘人,扯起了反秦的大旗。後因自感身單勢孤,難以立足,隻好率眾往投景駒。這個景駒本是楚國貴族,被擁立為楚王。不得不說,那個時候的楚國似乎成了很多人的一盞燈。景駒為王,不過一個招牌豎起來,衝的是天下英豪。張良在投奔途中正好遇上劉邦率領義軍在下邳一帶發展勢力。】
【真,怪不得人人都道劉邦運氣好,劉邦運氣是真好!蕭何曹參這些原本在他之上的人們為他所用也就罷了,路上碰到一個張良,也能為他所用。要說張良為什麼選擇劉邦,兩人相見如故,張良多次以《太公兵法》進說劉邦,劉邦多能領悟,並常常采納張良的謀略。據說張良向彆人講述《太公兵法》,大家都聽不明白。張良說:“沛公殆天授。”於是,張良改變了投奔景駒的主意,決定跟從劉邦。】
!!!秦始皇表示,《太公兵法》有那麼難嗎?他要是記得不錯,劉邦區區一個尋常百姓,最高的職位也就是亭長,彆人聽不懂的事,他就聽懂了?
嗯,張良那句殆天授什麼的,還真是?
【不管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作為一個物色明主的人來說,對於自己要選的明主最基本的要求莫過於對方善於納諫,恰好劉邦一直有此良好的品質,比起一切未知之數,劉邦已然是張良眼前的人,更是他遇上的很多人裡,能夠聽得懂他的話,聽進他勸的人,張良難道要好高騖遠?】
【張良並沒有,他是立刻決定追隨劉邦。劉邦得張良,那是如虎添翼,喜不自勝,想想太史公是怎麼評價張良的?“運籌帷幄之中,製勝於無形,子房計謀其事,無知名,無勇功,圖難於易,為大於細。”】
【隨著項梁聽從範增建議立熊心為楚懷王,集聚各路義軍首領於薛城共商大事。值此良機,張良作為一個韓國人,並沒有忘記複興韓國,順勢忙對項梁提議道:“君既已立楚王為後人,而韓王諸公子中的橫陽君成最賢,可立為王,借以多樹黨羽。”】
【對張良來說,韓國為秦所滅,滅國之恨,讓他恨不得殺秦始皇而後快,今秦始皇去了,胡亥個坑爹玩意把大秦玩脫,引得天下義軍四起,各路諸侯紛紛自立,他韓國至今未曾立起,那怎麼行?要說張良和項梁相早有舊誼,因而項梁一口應承。說乾荿梁真乾,命人找到韓王成,立為韓王,並
以張良為司徒。張良“複韓”
的目的終於達到了,“複家”
的政治夙願也得以實現,因而竭儘全力扶持韓王成,揮師收複韓地,也就是戰國時韓國地盤。隻是張良遊兵於潁川附近,時而攻取數城,時而又被秦兵奪回,卻遲遲未能開創大局麵。】
秦始皇聽到這兒,意識到了張良的長處,善謀而不謀於守。
【秦一世一年年底,楚懷王命劉邦、項羽分兵伐秦,並約定:誰先入關進鹹陽,誰便可以立而為王。劉邦取道潁川、南陽,打算從武關進入關中。劉邦從洛陽南出轘轅山行進時,張良領著一隊兵馬前來跟從劉邦。劉邦向南攻取潁陽縣,屠滅全城。接著攻打長社,接連打下韓地的十多座城邑,擊破了秦將楊熊遺留的守軍。】
【張良和自家韓王一直和秦軍你爭我奪於城池,反反複複的情況,隨著劉邦的出手,大局得定。不管是韓王或者張良,心裡對劉邦的好感是蹭蹭蹭往上漲。知他人所長,亦知其所短,張良本就覺得劉邦為明主,韓國是他的國,他想複國,沒有直接乾脆請劉邦幫忙,自有他的傲骨。如今劉邦幫他拿下韓國諸多城池,他豈能不思回報。同理,韓王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