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63 章 居二者(1 / 2)

細細聽來,沒有人不認可這一點。讓人心裡覺得最不舒服的地方莫過於三個為了劉邦打下天下的人,最終一個韓信被殺,一個張良識趣的退居幕後,未必不會被劉邦所忌憚,一個從始至終對劉邦忠心耿耿,依然為劉邦所忌,依然難逃牢獄之災。

對,隻有一個韓信身死而已,其中未必沒有韓信本身的的問題,劉邦的忌憚,疑心,從蕭何身上暴露無疑。

【漢初三傑,哪一個單獨拎出來都是傳說中的存在,可遇而不可求。我們無數人惋惜於韓信之死,罵著劉邦的疑心和心狠,果然,世間帝王都是心狠手辣之輩,作為臣子,求得一個好結局著實太難。】

長長一歎的惋惜,沈悠確實為封建時代的諸多名臣的結局痛心。

【漢初三傑算是劉邦一朝的代表人物,其餘人,曹參、樊噲、陳平他們的結果,已然可以從中窺探,基本上劉邦封的異姓王除了一個張耳算得以善終,其餘異姓王要麼被劉邦所殺,要麼被逼得逃往匈奴,下場都挺慘。】

【漢朝的功臣們,除了異姓王,連劉邦承認最恨的雍齒也得以善終,其餘人但凡沒有參與謀反的,雖為劉邦所疑心,都算得以善終。劉邦這個人,從來不是單純的惡人,也稱不上好人,他跟普通人一樣,既有他善的一麵,也有他惡的一麵。要說功臣殺得最多,他其實算不上。】

對此,漢朝的一乾功臣們真想問問,他們之中誰不長眼被劉邦殺的?

彆當他們聽不出沈悠言外之意,沈悠的意思是想把他們好些功臣跳過,跳過呢!

彆啊,好不容易才等到漢初,他們都是跟隨劉邦打下天下的人,彆順嘴給一筆帶過唄,他們也想聽聽看,後世究竟如何評價的他們。

【不過,雖沒有殺人,劉邦對各功臣未必沒有生出殺意。但,沒有付之行動的事,算是劉邦在最後依然控製住了。漢初三傑的故事就到這兒了,接下來我們講講曹參曹相國。居於蕭何之下的能文能武的曹相國,也是一個傳奇人物。】

!!!好啊好啊!差點以為沈悠打算跳過他們西漢的開國功臣們了,說來他們功臣的數量本不在少數,就劉邦一口氣封的就不少,嗯,比李世民的淩煙閣二十四功臣有過之絕無不及。要說沈悠隻講三個,未免太過分。

好在平日他們的怨念沈悠感受不到,這回終於是體會到了。

秦始皇其實也不希望沈悠跳得太快,要是沈悠不細論論,他對劉邦手底下的人所知太少,找人或者任人而用,都要費上不少時間。

沈悠要是細細一論,從那些人做的事,說的話,秦始皇可以窺探得,人是可用或者不可用。

漢高祖時期,劉邦聽著沈悠又帶評了一波自己,壓根不在意,他自己是什麼樣的人,管彆人怎麼說,該殺的人他就要殺。彆人怎麼說,他們沒有身處他的境地,根本無法體會他的難處,聽他們對自己指手劃腳胡亂指揮,不是鬨笑話?

彆管後世人如何說道他心狠也好,容不得功臣也罷,都無所謂,

他僅知道(),

?()?[(),

天下如何安定至關重要,誰也休想動搖他大漢江山。他不能讓大漢如秦一般二世而亡。

蕭何的心情略為複雜,劉邦,他們的陛下,功成名就時,利益分配很明顯是最讓皇帝忌憚的,在蕭何看來,他能體諒劉邦的憂慮,也知道劉邦的不安從何而來。

動蕩數百年的天下,秦始皇一統天下開始倡行一統,但一統的想法並沒有真正的刻進每個人的心裡,也有太多的人不認可。項羽是一個,為劉邦出謀劃策過的酈食其是一個。他們都代表了對於從前一些時代的懷念,或者在他們心中,劉邦剪除異姓王都是錯的。

可對也罷,錯也好,不可一言定論,大漢剛建,無論是政策或者治國之道,大家都在摸索中。沒有人知道對與不對,都是在黑暗中一步探尋光明,找到真正適合他們的國策。

秦朝不能說沒有給到他們半點學習借鑒的機會,可是,秦二世而亡了,以至於對於大秦所製的種種規矩,也是讓漢初的君臣們無法確定,到底該不該學?學又到底取多少才好?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