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84 章 罷黜百家(1 / 2)

哎喲,劉徹此時的心情立刻有所好轉了,聽聽沈悠說的一個個人,如今有多少在他麵前了?

文也就罷了,衛青、霍去病啥的,是他最看重的愛將,想起他們得以同韓信白起齊名,嗯,他該繼續讓他們出兵平定匈奴了。

【總結來說,漢武帝自真正開始掌權,確定察舉製,什麼是察舉製呢?察舉製是由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並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也就是說,這是一套自下而上的選才之法。】

【既然說到察舉製了,我順道也跟大家說說往前的選才之法,在察舉製之前,夏、商、西周實行“世卿世祿製”。所謂“世卿世祿製”是為官爵世襲,打個比方,我爺爺當時是什麼官什麼爵,到我這兒依然什麼官什麼爵,除非犯了什麼事被貶被殺,不然會一直傳下去。等到春秋戰國時,統治階層改革舊有製度,更為了富國強兵,破格任用一些地位低下而才乾出眾的人。戰國時期出現“軍功爵製”,又興起“養士”之風,招攬有才乾、善言辭的人才,不論出身,為國君、諸侯服務。到秦代則以“辟田”和軍功為選官依據。】

【漢高祖劉邦首下求賢詔,要求郡國推薦具有治國才能的賢士大夫,開“察舉製”先河。惠帝、呂後詔舉“孝弟力田”-即獎勵有孝弟的德行和能努力耕作者。察舉開始有了科目。漢代察舉製度,嚴格地說是從漢文帝開始,他下詔要求“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並且定下了“對策”-考試和等第-名次。漢武帝時“察舉製”達到完備,各種規定相繼推出。其後,各種科目不斷充實,特彆是有了統一的選才標準和考試辦法。沒有先例也就意味著取才的標準由皇帝來定。所以在漢文帝時要求舉賢良方正,到漢武帝時主要要求舉孝廉。我們看後麵各家的史書關於一個人的記載都有他怎麼出仕的記錄,比如曹操,《二國誌》裡關於曹操的記載是“年二十,舉孝廉為郎”。】

漢武帝劉徹想,他應該高興的對吧,他把某些規矩定好了,後世沿用著,甚好!

於秦始皇而言,哎喲,可算又讓他聽到了一些好用的法子了,察舉製聽起來不錯,可解燃眉之急。大秦缺人,他已然頒下求賢令不假,也打算開科舉之製,不過沒有那麼容易。然而他同時也考慮到另一個問題,新的製度帶來的影響是讓不少人的權利因此遭受損失,他得防著有人不好好辦事。

垂下眼眸,秦始皇考慮的是,該怎麼才能把一些歪心思的人解決。

【在那個時候,漢武帝下詔,“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表露了對官員德行的看重。孝廉,“孝”是指孝敬父母;“廉”是指清廉勤政。由此也可以看出,漢武帝對手底下的官員要求相當的高,和他有得一比的皇帝非朱元璋莫屬。有人統計過,漢武帝在位期間前後有十二位丞相,其中病死四人,因罪免職四人,因罪自殺二人,處死二人,其餘官員被下獄處死的更是不計其數。汲黯曾為此勸諫劉徹不要濫殺官員,但劉徹不以為然。】

!!!漢

武帝一朝豎著耳朵聽劉徹種種的人突然張了張嘴,難以置信當劉徹手底下的官風險如此大!

如果說之前他們聽著沈悠的話覺得可能是沈悠誇大其談了。單丞相而言,十二個,除了病死四個,四人因罪免職,二人因罪自殺,漢武帝更處死二人詳細的數數據,讓他們不由瑟瑟發抖。

朱元璋也一愣,對臣子要求高難道是皇帝的錯嗎?

當官自該清廉勤政,他對臣子有此要求,臣子日子為此難過,他們愛過不過,誰樂意看他們一眼?

朱元璋顯然不認為漢武帝對臣子要求高有什麼問題。他有此要求也沒有什麼問題。

【因為劉徹開始廣納人才,一個人的出現,對華夏其後數千年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對,我說的就是董仲舒。一個哲學家。漢景帝時任博士,講授《公羊春秋》。漢武帝元光元年,隨著漢武帝下詔征求治國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把儒家思想與當時的社會需要相結合,並吸收了其他學派的理論,創建了一個以儒學為核心的新的思想體係,深得漢武帝的讚賞,係統地提出了“天人感應()”

;?()_[(()”

學說和“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被漢武帝所采納,使儒學成為中國社會正統思想,影響長達兩千多年。所謂的“罷黜百家,表章六經”、“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指的就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前者是後者的彆名。】

秦始皇激動了站了起來,他不是第一回聽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句話,有所不同的是,明顯沈悠要細論了,叫他如何能不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