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00 章 曆法(1 / 2)

反暴/政呢,秦始皇在第一時間便將關注點落在這兒上麵。

隨後一想又不對了,他為什麼第一時間關注的就是反暴/政,他實施的是暴/政嗎?怎麼可能是暴/政呢?

秦始皇微擰眉頭,很是以為自己險些落入他人的臆想而以為不妥。

【我們如今都知道,《史記》全書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對後世的影響極為巨大,被稱為“實錄、信史”,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列為“前四史”之首。因此司馬遷對孔子是十分推崇的,早年也曾和孔子的後代孔安國有過討教,所以司馬遷曾在《史記·孔子世家》給予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高度讚揚。其亦吸收孔子學說和六藝經傳的精華,效法孔子精神,繼《春秋》作《史記》,完成一代大典。】

【文化的傳承,大概就是這樣,哪怕他們相互之間的起點不一樣,在不知不覺中也會做出一樁利於後世的有益之事。殊途同歸,有時候也算是一個美好的代表。而說到司馬遷之所以被定罪險被處斬,依然是對匈奴之戰。】

【衛青和霍去病兩人將匈奴驅逐於千裡之外,為大漢爭得了十數年的邊境安寧,漢武帝天漢二年,匈奴再次進犯,漢武帝讓李陵,即李廣之孫給出酒泉擊匈奴右賢王的貳師將軍李廣利護送輜重。李陵謝絕,並自請步兵五千涉單於庭以寡擊眾。作為一個男兒,誰人無立下戰功以光宗耀祖之心,不過是有沒有那個本事罷了!於李陵來說,祖父一生不能封侯,他要完成祖父的夙願。】

【漢武帝劉徹讚賞李陵的勇氣,豈有不答應李陵的道理。李陵如願領兵出擊,然而行至浚稽山時,卻遭遇匈奴單於之兵,路博德援兵不到,匈奴之兵卻越聚越多,糧儘矢絕之後,李陵最終降敵。消息傳回大漢,漢武帝憤怒,群臣皆聲討李陵的罪過,唯有司馬遷說:“李陵侍奉親人孝敬,與士人有信,一向懷著報國之心。他隻領了五千步兵,吸引了匈奴全部的力量,殺敵一萬多,雖然戰敗降敵,其功可以抵過,我看李陵並非真心降敵,他是活下來想找機會回報漢朝的。”剛開始漢武帝也覺得司馬遷說得很對,李陵一家忠誠,怎麼可能會輕易投降。其中必然有原因。】

【好,思慮再三,漢武帝決定派公孫敖前去接回李陵,不料,前去迎接李陵的公孫敖無功而還,謊報李陵為匈奴練兵以期反擊漢朝,漢武帝怒殺李陵全家。司馬遷因為之前幫著李陵說話,被定為誣罔之罪。最終,司馬遷想到父親的遺願,想到自己沒有完成的史書,決定以腐刑贖身死。自那以後,再也沒有關於司馬遷的記載,連同司馬遷何時去世的亦不為後世所知。】

長長的一歎,不難看出沈悠透露出的心酸,因李陵而受到牽連的司馬遷冤嗎?相當的冤。

【要說《史記》得傳承下來,多虧了司馬遷的外孫。按《漢書》記載,司馬遷有一個女兒嫁給楊敞。楊敞在漢昭帝劉弗陵時曾官至宰相,與司馬遷之女生二子:大

兒子楊忠,小兒子楊惲。楊惲自幼聰穎好學,他的母親把自己珍藏著的並且深愛著的《史記》拿出來給他。楊惲初讀此書,便被書中的內容吸引住了,愛不釋手,一字字、一篇篇,非常用心地把它讀完。楊惲成年之後,還把它讀了好幾遍,每讀一遍總是熱淚盈眶,扼腕歎息。在漢宣帝的時候,楊惲被封為平通侯,這時候他看到當時朝政清明,想到他的外祖父司馬遷這部巨著,覺得此事正是重見天日的時候,就上書漢宣帝,把《史記》獻了出來,從此天下人得以共讀這部偉大的史著。】

【但《史記》一書在當年也受到非議,司馬遷在其著作《史記》中對漢朝多有負麵描述,即所謂“述漢非”的問題,因此許多人認為司馬遷被漢武帝處以宮刑,故在《史記》中誹謗漢朝來泄憤,故有“謗書”的爭議。要知道司馬遷對大漢開國之君劉邦,哪怕是他當時所處的朝代皇帝漢武帝,都多的批判。拍馬屁之流怎麼能不罵他。如東漢末王允言:“昔武帝不殺司馬遷,使作謗書,流於後世”。此外王肅、李賢、劉知幾、李幾、王夫之等均有類似批評。有學者認為《史記》“貶天子”並沒有背離《春秋》之義,而是明顯存在著思想上的內在繼承與演進,並非私人泄憤所作的“謗書”。司馬遷通過“直書”的變式——“曲筆”的方式,以秦為鑒,暗針時弊,從而承《春秋》“譏天王”之義而至於“貶天子”之法,以規正漢武帝之失,進而達到“反王道之本”為後世立訓的目的。有興趣的大家夥可以仔細看看《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