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道工序是蒸米,唐芋本來以為在自己家裡就能蒸,還納悶為什麼這道工序,大家也都在排隊等著打年糕隊的人來幫忙蒸。
然而親眼看到之後,唐芋就知道,蒸米原來也很難。首先蒸米的鍋,就不是一般的大!
真的好大一隻!
唐芋拽了拽妹妹唐苗,“西遊記裡蒸唐僧他們的鍋,看起來也就這麼大吧?”
唐苗無奈地看了一眼自己的姐姐。
這麼大的鍋,普通的煤氣灶顯然是不行的,用的是燒火的大灶。灶上用大鍋,大火燒開水,灶後兩個人在一起忙著燒火,鍋上架著一個木製蒸桶。
蒸桶是專門為蒸年糕設計的,上口略大、下口略小,為的是便於出粉。底是通的,內中底部安著活動的竹片,做成蒸架,看起來就像是清朝官員的紅纓帽,上尖下圓,可愛得很。
上麵蓋著蒸布,為了防止粉漏下,又能讓鍋裡的蒸汽均勻地進到蒸桶裡。
蒸年糕的人用大碗盛好粉,把粉均勻撒入桶中,看到哪裡蒸汽冒的大,粉就往那裡撒。
等到粉撒的多了,年糕蒸的高了,就看著哪裡顏色暗,就往那裡撒,因為顏色暗就代表蒸熟了。
這樣一大碗一大碗地將粉撒上去,年糕越來越高,一直到了桶口,等到最後一層粉也熟了,蒸年糕的人就扯著嗓子大喊一聲,“抹麵板!”
蒸好之後,就是最後一步,也是十分關鍵的一步——打糕。
打年糕就在屋前的一大片空地上。幾張條凳架著一副麵板,麵板又大又重,長三米,寬一米多,厚度也有二寸,下麵放著水桶接著縫隙裡漏下來的水。
聽到“抹麵板”那一聲響亮的吆喝,兩個小夥子連忙拿起抹布,用水把板子抹濕。還有兩個小夥子,騎在毛竹杠的兩頭。四個一起配合,才把筒杠布卷到毛竹杠上,並用水濕透。
蒸糕的捧著蒸桶,砰地一聲,將熟粉全都傾倒在麵板上。一瞬間,蒸汽騰騰、香氣撲鼻。
唐芋趁著打年糕隊的人打年糕之前,眼疾手快地弄下一些吃,盛在碗裡,和唐苗兩個人分著吃了。
剛剛蒸熟的熟粉,還沒有打成年糕,但也同樣好吃,又香又鬆,還帶著一點糯米的清甜。
唐苗吃的眉開眼笑,“好吃。我看也不用打年糕了呀,直接這麼吃,不也很好吃嗎?”
唐芋瞪了她一眼,“你小點聲,彆讓人家打年糕隊的人們聽見了,人家接下來可是辛苦活兒呢。”
“等到年糕打好了,你就不說這樣的話了,鬆噴糕確實不難吃,但是還是年糕味道更好啊。要不然家家戶戶還費這個力氣乾嘛?”
接下來的活的確是最費力氣的。小夥子們取去蒸架,留下蒸布,在布上灑上水,兩個人坐杠,邊跳邊移。
粉團隨著杠子上下移動,被一一壓實,麵板被兩個大漢壓得咯嘰咯嘰直響,跳到儘頭,再回首跳壓回來,壓痕和第一遍的壓痕相交。
一趟壓實,另外兩個人把蒸布取走,把糕筒卷起來,麵板上抹水防粘。跳的人再坐杠重壓,如此四五次,直跳得坐杠人氣喘籲籲。
唐芋一邊看著,一邊覺得心中感激,這樣的活,自己家裡隻有自己和唐苗兩個年輕人,自然是沒辦法打年糕的。
年糕打好之後,唐芋連忙切下一大塊,再切成小條,撒上滿滿的白糖招待打年糕隊的幾個人吃。
打年糕隊的人皺著眉頭,“不吃了不吃了,天天吃年糕都吃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