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田之空間有靈泉(1 / 2)

拯救人生[快穿] 沈清玥 6577 字 3個月前

英娘(劉英)從載客的烏篷船上下來,跟著人流踏上了安南鎮北麵的碼頭。早晨剛下過雨,青石板上濕漉漉的,英娘才走了一小段路,今日出門換上的繡鞋上就沾上了幾個泥點。

她顧不得心疼,一手挎著籃子,一手拿著油紙傘,就往鎮東她常去的繡鋪去了。

安南鎮鄰水而建,鎮中河道穿梭,水路四通八達,中間許多橋梁聯通,整個鎮子大致分為東南西北四個區域。

鎮東和鎮北都十分繁華,有許多大小商鋪。鎮南則是官府及一些清貴人家的住所。鎮西多是一些平民的居所。

英娘去的繡坊就在鎮東,道路兩旁皆是商鋪,商鋪後頭的院子則是商鋪老板一家的住所。

穿過三四條街巷,一座石橋,又走了一刻鐘,才來到繡鋪所在的街巷。

這邊多是底層臨街為鋪,二層為住房,大一些的中間有個天井或院子。

繡鋪的李娘子三十多歲,性格爽利,不大像一般江南女子的溫婉,李娘子的丈夫原是鏢局的鏢師,幾年前受了重傷,好容易將養好身子,辭了鏢局的工,就幫著李娘子進些貨物。

繡鋪生意不錯,還有兩個繡娘就在後院做活,偶爾收到一些大件,李娘子也有門路賣到縣城乃至府城去。

英娘第一次來繡鋪還是剛來王家村時,她娘帶她來的,父母去後,她也沒彆的手藝,就一手繡活還不錯,李娘子給的價格公道,見英娘隻與奶奶相依為命,還總是多給她幾文錢貼補她。

英娘對李娘子也是感激得很。

進了繡鋪,李娘子正和一個穿淺粉色襦裙的姑娘說話,想是來買繡線或料子的。

英娘在一旁看看繡鋪新來的花樣子,李娘子招呼完客人,看見英娘看的入迷也不叫她。

“李娘子,這是我最近繡的帕子和香囊,您看看。”英娘從籃子裡拿出放在兩層棉布底下放著的帕子和香囊,一一擺在李娘子麵前的櫃台上。

“英娘的手藝我還不知道?你奶奶最近可好?”李娘子邊查看英娘繡的香囊邊說。

“奶奶近來身子還算康健。”

英娘的繡技中等,繡這些小件還行,繡大件還差些火候,若非如此,她從李娘子那裡能接些屏風擺件的活,賺的銀錢就很多了,她後來也不至於要去做丫鬟。

英娘選了些繡線和料子,得了300文銀子,和李娘子談了幾句就離開繡鋪了。

出了繡鋪,往南邊去,走到風雨橋橋頭,左邊便是杏花巷了。巷子儘頭,一座宅院的矮牆內杏數長得極好,每年春季開花時,杏花都從牆頭伸出。院子外頭的青石板路上鋪了一層杏花的花瓣。

上次去繡鋪交繡活的時候,正好碰上沈娘子帶著一個小丫頭在買繡線。沈娘子見英娘簪的絹花很彆致,在英娘這裡定了6枚,約定了今日送上門。

“篤篤篤。”英娘輕輕敲了敲門。

“誰啊?”一個五六十歲,頭發花白的老漢開門問道。

“老伯,沈娘子定的絹花,我送來了。”英娘答道。

“請小娘子等一等,我去回稟我家娘子。”

“多謝老伯。”

老漢關上門,往屋裡去了,看見一個十一二歲的小丫頭端了茶水正要上樓,“小紅,後門處一個小娘子給娘子送絹花來了。”

“謝黃伯,我去稟明娘子。”小紅是伺候沈娘子的,正是英娘在繡鋪看見的那位跟在沈娘子身邊的丫頭。

正對後門,二樓的馬頭牆上有一扇雕花窗,窗前映出一個人影,“吱呀”一聲開了窗,沈娘子看見英娘,點了點頭,又關了窗帶著小紅下樓來。

沈娘子到了後門,朝黃伯點點頭,黃伯便開了門。

英娘見了沈娘子,笑著說道:“沈娘子上回定的絹花,我送來了。”

沈娘子見英娘又換了一朵青色的絹花簪在頭上,“自上回見了你的絹花,可讓叫我好等。”

英娘掀開上麵蓋著的步,拿起一個木盒,遞給沈娘子。

英娘的絹花是自己想了樣子做了戴著玩的,她做了這許多繡活,手愈發靈巧了,因此這絹花樣式彆致,手藝也好。

李娘子鋪子裡是沒有絹花的,因此英娘從前也沒想過可以賣絹花。

上回沈娘子定了絹花以後,英娘才發覺自己做的絹花也可以來賣,就找了王家村木工活最好的王鐵根做了十來個木盒。

這木盒也便宜,3文錢一個,因現在是春季,她特地叫王鐵根雕了些杏花,桃花。

沈娘子接過木盒,見了這上頭的杏花,她猜想是英娘聽說自家住在這杏花巷,就用了這杏花的盒子,覺得英娘有心了。待打開木盒,一排六枚絹花,一共三種顏色,嫩黃的,淺粉的,青色的,最是適合春季用的。

這絹花用的紗也是特意賣了好的,比她自用的看起來要精致的多。

沈娘子十分滿意,取了錢來,又定了5日後再送來8朵絹花,打算送給相熟的姐妹。

英娘得了60文錢,扣去本錢40文,還淨賺60文,一下子荷包就滿了。

時間不早,奶奶一個人在家她也不甚放心。去集市賣了菜蔬,米油,又賣了1斤豬肉,花了100文,隻剩了260文。

到了鎮北的碼頭,花了3文錢,上了烏篷船,半個時辰後就到了王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