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恩科過關寶典(1 / 2)

《穿越崖山:我趙昺絕不跳海》全本免費閱讀 []

無數的士子們看到官兵們到來,一瞬間安靜了下來。

吵吵得最凶的李、張兩位舉人也停止了爭吵,一時間忘了讓店小二退錢。

“所有人不得**,都在原地站好了,違令者嚴懲不貸!”張老將軍氣勢如虹地大吼一聲。

江鉦不愧是老行伍赤身,**堆裡爬出來的老將,殺氣稍微釋放一點,立刻就鎮住了場麵。

蘇劉義站在一張兵丁搬來的桌子上,對著亂哄哄的學子們說道:“官家上個月就昭告天下,今年恩科既考六經,又側重於雜學。爾等沒有看到朝廷的告示麼?”

所謂的六經,就是《詩》、《書》、《禮》、《易》、《樂》、《春秋》。

漢朝的察舉製和征辟製,通過舉薦賢才的方式來任用官員。

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製,根據出身、品德來考核民間人才。

最普遍的現象是“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

南北時期提出:“寒門庶族子弟不論出身,隨才錄用”。

已經較之前已經進步很大。

大家都知道科舉考試,事實上是萌芽於南北時期,隋唐形成定製。

宋代由於經濟、文化高度發達,科舉考試打破了傳統世家大族對選官的壟斷,也是製度最完善,最鼎盛的時期,可以說是科舉考試的新紀元。

宋朝科舉一般分三步走,解試(鄉試主考官)、省試和殿試。

宋朝殿試是太祖增加的,形成三級跳製度。

解試俗稱鄉試,又稱為州試,是入門級彆的考試。

鄉試可不是在鄉裡舉行的考試,相當於在後世各省的省會城市舉行的。

這個是第一階段,考過關了才能參加下一步的“省試”。

考中者稱為“舉人”,第一名為解元。

悲催的是宋朝的“舉人”資格隻有三年期限,也就是說是一次性的。

等到三年之後考不過第二關的話,初賽“鄉試”成績作廢……

隻能從頭開始考試吧。

南宋初期有個狀元考了四次鄉試……

總的來說,唐宋時期省試難考,明清秀才難考……

省試也叫禮部試,明清時期稱為會試。

這一次相當於全國統一考試。

(這裡的“省”可不是後世的某某省,某某自治區。指的是尚書省。)

省試由尚書省的禮部主持,每三年一次,遇皇室慶典加恩科,一般安排在二三月進行,因此又稱“春試”、“春闈”、“禮闈”。

考中者稱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最後就是殿試了,其實也是省試的複試,由皇帝親自出題考試,所以又稱為“天子門生”。

合格者稱為“進士”,第一名叫“狀元”。

“殿試” 據傳是女皇武則天首創的。

宋初殿試淘汰率大約三分之一,這些屢次不中的考生心懷怨氣,致使部分考生投靠宋朝死敵西夏。

宋仁宗時期開始采用“殿試不淘汰”原則,但卻影響著最後的排名。

殿試的排名相當重要,故而考生十分重視。

所以宋朝前期考過第二關的叫“貢士”,到了宋仁宗時期隻要過了第二關就直接“進士”了。

這其實也是宋朝拉攏士大夫的一種手段,故而宋朝被稱為趙官家與士大夫共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