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南秈北粳(2 / 2)

可以說李存勖便是因為糧食問題被一箭爆頭的。

趙昺可不想學李存勖。

當皇帝的隻有解決了士兵們的後顧之憂,讓他們的家人更好的生活下去,這樣人家才會去賣命。

這麼簡單的道理,趙昺還是懂的。

南秈北粳。(秈,xian,一聲。粳,geng,一聲。)

粳,古代一直都讀geng,後來不知道什麼時候改成了jing,粳(jing)米。

後來在無數農業專家的強烈要求下,最後又增加了一個讀音(geng),現在小學生用的字典裡麵,已經有geng這個讀音了,原來這個字隻有一個讀音(jing)。

雖然字典裡麵增加了一個讀音,但拚音輸入法還是隻有jing米一說。

華夏是世界上唯一大麵積種植秈、粳兩個亞種的國家。

所謂的亞種就是某種生物在不同地區的形態略有變化。

通俗一點,就是“南北有異,粳秈有彆”。

大米的類彆可分為粳米、秈米和糯米。粳米、秈米是主食,糯米基本是做各種小吃的。

這兩種大米是有區彆的,秈米煮飯脹性大、黏性小;粳米黏性大、脹性小。南方以秈稻為主,形狀細長,口感鬆軟;北方以粳稻為主,形狀短圓,韌性十足。

《夢粱錄》記錄了臨安米店的熱鬨。臨安人口稠密,有數十萬戶之多,每日大米的消耗都不下一兩千石。

可見,宋朝江南地區水稻種植已經相當具備規模。

民以食為天。

種地、吃飯在曆代封建王朝都是頭等大事。趙昺對於農事的重視程度也不例外。

廣東省博物館陳列著一件出土文物,這件出自漢代的文物,講述了嶺南百姓一邊收割,一邊插秧的情景,也見證了嶺南大地農業的發展。

數千年前,嶺南的水稻便已經一年兩

熟。

兩千餘年前,當海岸線後撤,珠三角地區逐漸形成,更是為水稻的種植提供了天然沃土。

占城(今越南)優質水稻品種傳入宋朝之後,這種水稻品質耐旱、耐貧瘠,打破了以往“非膏腴之田不可種”的限製,迅速被宋庭大力推廣,掀起了一場農業**,而當時的廣南東路便是最大的稻米交易地。

這種不挑地的優良品種,使得其種植麵積和產量大幅提高。

“官家,自從唐末占城水稻傳播過來之後,經過近四百年的培育,我朝水稻畝產量已經遠超李唐,隻要今年風調雨順,大熟不在話下。”

“培育!”趙昺聽到趙與珞的話,猛地一醒。

不待趙與珞反應過來,趙昺接著說道:“興王,你令錦衣衛選拔各地種地能手,讓他們去瓊州培育良種。”

“好辦法啊。臣倒是沒想到這個辦法。這些老農去了瓊州歸誰調遣?”

“找郭守敬,告訴郭守敬,朕要在大宋科學院下設一個農業技術局,專門搞如何提高農業產量的。”

“對了,讓馬尚書協助安置這些種地能人。在瓊州找一塊地方,儘早把試驗田搞起來。”

“官家,何謂試驗田?”趙與珞有些不大明白。

“這,就是進行農業種植試驗的田地,比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