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1 / 2)

今日朝堂上這輪辯論,差不多也是這種結局。總之,支持石光珠的多,支持葉弘德的少。

這個時候,太子出來表態了。

然後群臣就聽到太子說了一番驚掉下巴的話。

太子說:“啟奏父皇,兒臣覺得從目前的消息看來,忠靖侯雖然有小過,卻也於國有功。且忠靖侯在粵海頗受百姓愛戴,可繼續勝任粵海總督一職。然,忠靖侯外放多年不曾回京,如今奉詔回京後於公可以述職;於私可以探母,以全忠義孝道。但兒臣以為待得老保齡侯府人身子大安,忠靖侯可以南下依舊任粵海總督。至於忠靖侯回京期間,一切公務由副總兵石光珠將軍暫代。”

挺兩全其美的,有理有據的法子。百官之所以覺得驚掉下巴是,三年前那場圍獵之後,群臣也都隱隱察覺承恩公府一係的武將在太子和九皇子之間有所搖擺。在此等情況下,忠靖侯究竟是哪邊的人不好說,但是葉紅德百分之百是支持東宮一係的。

葉紅德是賈代善的舊部,能有今日,受榮國府恩惠極大。而寧榮二府是什麼立場呢?寧國府的賈敬是太子伴讀,現在是京營節度使;榮國府的賈赦麼,那就是個老紈絝,雖然襲了一等將軍,但是實缺都沒有任一個,上朝都沒資格;但老紈絝那也是太子小時候的玩伴,曾經半途而廢的伴讀之一。

如果葉紅德任了粵海總督,那是妥妥的東宮嫡係。

所以太子這話驚倒了一片。彆說百官,就是九皇子也吃驚不小啊。於九皇子而言,粵海格局上選自然是石光珠頂替史鼎;中選是史鼎繼續連任;最不能接受的就是葉弘德頂替史鼎。

朝堂辯論,都是各有思路的,譬如田忌賽馬,也譬如謀其上而取其中。就拿今日這個事舉例子,長康宮一係肯定是極力推崇石光珠,但是史鼎留任,也是長康宮和九皇子能夠接受的結果。於東宮而言,最好的結果當然是葉紅德任粵海總督。但是朝堂辯論的話術上講,太子這話就落了下乘。

就是民間討價還價,也不會一口叫破自己心中的底線,而是先叫一個高價,留個砍價還價的餘地。朝堂上,各路老狐狸各顯神通,更是一個個漫天要價,底線藏得死死的。這太子直接亮出底線是什麼意思?

當然,九皇子算得上是真正的聰明人,聰明人一條思路想不通的時候,馬上就會轉換思路。然後九皇子就反應過來了:他皇兄此舉雖然在爭奪粵海總督這個職位上落了下乘,但是在招攬人心、展示格局上卻占儘優勢。

旁的不說,太子這番話調子起得多高多得太宗皇帝和群臣的好感啊。

雖然從東宮立場上來說,太子這番話在當前討論的議題上並非利益最大化,但是維持史鼎做粵海總督的原狀,東宮也談不上損失。但是從長遠來說,太子這番話得多得人心啊。

做臣子的所求是什麼?一求名望,二求富貴,三求平安。史鼎的錯不算大錯,光是太子這分給人機會知錯就改的寬厚,就收攬了多少人心。能上朝會的哪個不是高官厚祿?他們是希望的未來君主是太子這樣臣子不是犯了極大錯誤的情況下會給機會改的?還是九皇子這般為達目的可以犧牲部分臣子利益的?答案不言而喻啊。

群臣的態度是我固然要求富貴,但是前提是我得有命享受富貴。

當然,但凡大朝會上圍繞一件事進行利益爭奪,許多人都容易囿於眼前利益而因小失大,九皇子係的武官係統之前為了讓石光珠頂替史鼎而據理力爭也情有可原。但是朝堂爭鬥上,向來刀光劍影,殺人不見血,誰管你是否情有可原呢?

總之在雙方爭得麵紅耳赤的時候,太子適時的出來表現出了寬厚大度,不但招攬了一部分文臣的人心,就是有些武官也得掂量掂量,儲君現在表現出如此仁君品質,且太子殿下是元嫡皇後所出,我為什麼要舍正統而冒著抄家滅族的風險去求什麼從龍之功呢?

在各人各種複雜的心思下,太子這樣的提議附議者眾。

首先站出來的就是文丞相。文丞相不但附議,還直言誇讚了這種行為,在朝堂上就直說了:“啟奏聖上,臣以為太子殿下之法恩威並施,賞罰分明,是為治國正道。”

這高度就拔得高了,氣得九皇子倒抽一口涼氣。

怎麼,東宮走的正道,難道長康宮走的就是歪門邪道?叫文丞相說,還真是:畢竟元嫡所出的太子一無大錯,二不愚鈍,那怎麼也輪不到你長康宮所出的九皇子。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文丞相一句拔高的‘治國正道’給這件事定了調子,那還有什麼好爭論的呢?

太宗皇帝再問了一遍眾卿家以為如何,朝堂上要麼是附議的,要麼是不說話的。無話可說了,就是九皇子自己都沒話來反駁他大哥。

此時便就這樣定下來了。當日就將詔史鼎回京的聖旨快馬送出。

因為老保齡侯夫人的病症是真的,太宗皇帝還十分體恤的讓斥候部六百裡加急的送去。雖然不是八百裡加急,但也十分快了,按這個速度,聖旨不足十日就能送至,就算史鼎正常速度回來,兩月之內,應當到京城了。

林如海回府之後,照例將今日朝堂上的事跟黛玉說了。黛玉聽完,很不客氣的評價了一句:“九皇子聰明有餘,智慧不足,格局有限,不過如此了。”如果不是前世小鐘妃對太子先下手為強,斷了承恩公府武官一係的其他選擇,叫黛玉說,也沒九皇子什麼事。

對於這個評價,林如海是深表讚同的。今日上朝他就在朝堂上,武官傳統勢力一係是怎麼因小失大,完美配合東宮招攬了人心,林如海看得清清楚楚。

不過林如海對長康宮的智慧另有看法:“不是小鐘妃和九皇子不夠智慧,而是他們終究不及玉兒你的大智慧。所謂既生瑜何生亮罷了。”

黛玉聽了,燦爛一笑道:“再沒有誰誇獎自家孩子比父親母親更大膽的了。前兒母親在長康宮將我比太公,今兒父親又將我比諸葛。”笑到一半,黛玉便愣住了。

這種表情變化自然逃不過林如海的眼睛,於是林如海道:“玉兒,你怎麼了?”

黛玉搖頭道:“沒什麼,就是想到些不相乾的事。”

也不是不相乾的事,黛玉想起自己穿越去後世那幾年,是看過原著的,原著作者曹雪芹公將自己比比乾,這幾人竟都是千古名臣。不過要說起來,黛玉倒是寧願做太公。同樣是殫精竭慮,薑太公輔佐文王建功立業;而比乾和武侯,則都功敗垂成。不說成就太公那樣的偉業,黛玉但求太子順利登基,林家功成身退。

林如海見黛玉沒說,便也不追問了。林如海了解自家閨女,但凡是能說的,也用不著多問。

黛玉自然不會跟林如海說自己在想能不能成為薑太公的問題,而是轉而道:“老保齡侯夫人這一關得仔細闖了。”

本來麼,上了年紀的人,就是頭疼腦熱的,一時半刻也難以痊愈,況且聽說老保齡侯夫人病情頗重。但是林如海知道黛玉說的絕不是這個,便問:“玉兒的意思是?”

黛玉道:“等忠靖侯回來,自有分曉。”

林如海就知道黛玉的意思了:老保齡侯夫人身份尊貴,宮裡賜藥材請太醫都是應有之義,另外還有無數親朋戚友來往探病。但是正因為來往的人口多,贈與的藥材來源也多,若是老保齡侯夫人出了什麼問題,也不好尋根究源,隻得一套壽終正寢的說辭了事。如此一來,史鼎就得丁憂三年。

若是老保齡侯夫人痊愈,史鼎自然複又南下做他的粵海總督,回京期間一切職務由石光珠暫代。但史鼎若要守孝,粵海總督這樣的要職總不能空懸三年。

那麼保齡忠靖侯來之後的政治傾向,就決定了長康宮會不會對老保齡侯夫人動手。

政治鬥爭向來如此殘酷,就算老弱婦孺,隻要能夠牽製左右局勢的關鍵人物,都會被利益裹挾著,生命受到威脅。當年林佑落水,不也如是麼?

林如海道:“保齡侯夫人瞧著是個明白人,應當會注意防範的。”林如海這話倒也沒錯,但凡是官宦人家,都是很怕家中長輩過世的,拋開孝道感情不談,單是守孝一樣,就得耽誤族中子弟的仕途。所以但凡有長輩生病,不管哪家哪戶皆是儘心服侍,小心防範。

黛玉嗯了一聲便沒再說什麼。到底是這個道理,但是鐵網山天子圍獵的時候防範得更加緊呢,前世不也出了事。老保齡侯夫人能不能過這一關,且看她造化吧。

原本黛玉預計史鼎回來之前,自己應該會鬆快一些,誰知林家姐妹幾個就接到了請帖。

帖子是文丞相府的姑娘寫來的,上回林家開小宴,也請了文丞相府的姑娘,所以這回文姑娘做東,算是禮尚往來。不過黛玉一看小宴那日的正日子乃是在三日後,恰逢休沐日,就心中有數。

閨閣小宴的規模都不會很大,但是文家也不止請了林家一家的姑娘,譬如禮部侍郎張彥家的張姑娘。張彥便是原太子太傅的長子,賈璉舅舅,兜兜轉轉的,也都能敘上親。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