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2.爭議的評論(2 / 2)

音樂係導演 俗人小黑 4054 字 3個月前

很多電影,其實打分的人很多都是用腳投票的,很多人甚至沒有看過電影。

大家好,我們公眾.號每天都會發現金、點幣紅包,隻要關注就可以領取。年末最後一次福利,請大家抓住機會。公眾號[書友大本營]

但是《親愛的》顯然並不是如此,評分的人數和評論的人數比例那麼並不高,這也說明了,這部電影,很多人都是看過了才過來給評的。

而很多觀眾對影片當中的角色,都有著非常投入的情感。

比如:“拍的挺好的,演技都很拚,也讓我更深地了解這個人群。對我而言最感動的地方在於互助會的人的“鼓勵!鼓勵!鼓勵鼓勵鼓勵!”那一段,用自我麻醉將執念深深灌進自己脆弱的意誌。也祝電影上映後,韓總的原型能夠找到自己的孩子。”

比如:“真的看完覺得很壓抑,以往那麼親近的兒子,最後找到相處卻像陌生人,真的很無奈!”

比如:“人販子的老婆李紅琴的結局很殘忍!導演並沒有給出李紅琴到底是不是真的不知道丈夫是人販子,讓這個角色,變得更加的複雜起來。”

再比如:“韓德忠唱秦腔的時候,我淚如雨下。他把那個作為深愛孩子的親生父親,在丟失孩子後的那種無能為力,很深沉很深沉的表現出來。但自己是個大男人,不能整天哭哭啼啼,況且還有老婆需要扶持安慰,所以他隻能寄情於秦腔。那種幽怨,那種自責隨著歌聲傳遍每一個人。但作為老婆,卻已經聽了無數遍,該感動的已經感動過,該哭的也已經哭過。孩子自然沒著落,所以她煩躁的離開,更加打擊了韓德忠。韓總才是整部影片最悲的那個!”

有一些電影,很多人可能會誇劇情好,或者特效好。

可是《親愛的》,很多人卻聚焦於電影當中的那些個角色。

李紅琴,田文軍,魯曉娟,韓德忠等等,甚至代入他們的身份。

《親愛的》觀眾的參與度很高,或者說代入感很強。

這一點的確是好事,而影評人方麵,媒體方麵給予這部影片的評價同樣的是兩極分化!

儘管好評多過於差評,但是同樣的也說明了,敏感題材的電影真的不好拍!

影評人張宏,給了《親愛的》一顆星!

“看了這電影後有幾點疑問,因為存在這幾個疑問,隻能給一分,有負分就給負分,因為這關係到人性的底線。

第一,影片中田鵬能清晰地和大人對話,孩子不認識拐子,知道自己父母的情況,綁回這樣的孩子,拐子的妻子不知道是拐來的嗎?另外這孩子可能在那麼短的時間裡就完全忘掉親生父母嗎?在後麵真實照片中男孩和他生父笑的很燦爛,明顯沒有任何隔閡。所以,僅從電影的設定來看,說李紅琴不知情,很生硬。

第二,很難證明吉芳不是被拐的。一個和誘拐犯關係很好的工友看見了?問題是這個工友看見的到底是什麼,沒給真實鏡頭,誘拐吉芳後放在工地造成棄嬰的假象也很可能。李紅琴所有的道德支撐都在於吉芳是被遺棄的,但這條底線電影給出的非常模糊,她男人已死,沒有任何堅強的邏輯支撐,也沒有直白的表述。如果吉芳有被誘拐的可能,那麼這部電影就沒有守住基本的道德底線。

正如電影中所言:拐孩子是最沒有人性的犯罪之一。請不要設定漏洞百出的洗白情節,華國的電影人就是喜歡打模糊的官腔,在大是非上也如此,反正我不說清楚,我就沒有責任,怕擔責任拍什麼有社會責任的電影?電影這樣乾等於把所有的道德包袱推給了觀眾,讓觀眾在條件不清的情況下自我辨識,當然這種辨識是經過電影強力誘導的。

關於田鵬也是一樣,隻要電影給幾分鐘鏡頭,不論在那一時間段,交代一下田鵬初到李紅琴家的情況,交代清楚拐子是如何欺騙的,交代清楚為什麼李紅琴竟然能相信這麼大的孩子、根本不認識她以及他丈夫的孩子、對自己家庭有記憶的孩子,是他丈夫和彆的女人生的。自然就能排除道德問題。為什麼不加,我想劇組也無法認定真實情況,對嗎?

至於孩子在拐子家兩年就忘了親生父母的橋段,反正就是欺負孩子不懂事唄?3,4歲的孩子,兩年就把親生父母忘的一乾二淨,隻能說是劇情需要。”,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