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六祖授法(2 / 2)

落難情緣 洪門十一少 5864 字 4個月前

唐中宗采納了群臣的建議,於神龍元年(705年) 將“報恩寺”賜名為“國恩寺”,並敕賜武則天親手書寫的“敕賜國恩寺”匾額一幅,如今匾額仍懸掛在龍山國恩寺正門上方。

從此以後,新州龍山“國恩寺”更加馳名遐邇。

而當年秋天,武則天病入膏盲,藥石回天無力,高僧的頌佛也挽救不了她的殘命,在蕭瑟秋風中撒手塵衰。

武則天死,去帝號,尊稱“則天大聖皇後”。

給這位空前絕後女皇留下的是渭河畔乾陵那高大而厚重的無字碑,任星移鬥轉,滄桑變遷,讓後人自作評說。

六祖惠能由於拒絕皇帝的詔請,不事皇權、遠避朝政,他那高潔清靜的山林禪師形象更得各地禪僧與黎民信眾的擁戴,曹溪的南宗頓悟禪法,影響更為深遠。

光陰荏苒,日月如梭。

由於六祖惠能堅持曆代禪宗師祖不事權貴、遠避朝政的傳統,自始至終都是以一個清淨高潔的山林禪僧形象立於世上,與神秀等人追求榮華富貴的官禪、京禪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樣,六祖更博得廣大黎民百姓的青睞與喜愛,在日後其影響更為深遠,聲譽日隆,引得“四海緇徒,向風而靡”。

......

方丈室門外的普提樹年複一年地吐了新芽,又飄落了黃葉。

六祖惠能觸景生情,覺得自己年事已高,這天,他把門下最為得意的十大弟子叫到了禪堂。這十大弟子是:慧詹、法海、誌誠、法達、智常、智通、誌徹、誌道、法珍、法如。

六祖惠能懇切地對他們說:“看到寺裡的花開花落,我自知年高老邁了。以後弘揚禪法的重任責無旁貸地落到諸位的身上了。你們都是我的貼身弟子,不要把自己混同一般的徒眾。曹溪寶林寺畢竟是國中一隅,我圓寂之後,你們應各赴四方,成為教化一方的宗師。我如今將本宗的禪法精髓及宣講之法,向你們宣示。”

眾弟子異口同聲地:“祈望師父點化。”

六祖惠能神色莊嚴地說:“講述任何教義, 都不要離開本性去孤立地說。既要看到事法對立的一麵、也要看到它們相統一的一麵。”

眾弟子:“請師文詳細解釋三科法門及三十六對法。”

六祖惠能開示道:“三科法門......如果本性追求邪惡,那麼,就會產生十八種錯誤的見解,即眾生之性;如果本性純正,就會產生十八種正確的見解,產生善,即是佛性的表現不論是眾生性還是佛性,都是從人的本性中產生出來的。”

眾弟子都是道行較高的人,聽後俱說已理解了三科法門的要旨,再問:“什麼是三十六對法呢?”

六祖惠能闡釋道:“三十六對法,是指三十六種相對的事相。屬於沒有情識的外在事物與現象的有五對:即天與地相對,日與月相對,光明與黑暗相對,陰與陽相對,水與火相對,這就是五對。在事物的相狀、性質與語言概念方麵有十二對:語與法相對,有與無相對,有色與無色相對,有相與無相相對,有漏與無漏相對,色與空相對,動與靜相對,清與濁相對,凡與聖相對,僧與俗相對,老與少相對,大與小相對,這就是十二對。從自我本性中產生的相對現象有十九對;長與短相對,邪與正相對,癡與慧相對,感與智相對,亂與定相對,慈心與歹念相對, 成與非相對,直與曲相對:寓與虛相對,險與平相對,煩惱與菩提相對:常與無常相對,憐憫與傷害相對,歡喜與嗔恨相對,施舍與吝嗇相對:進取與退縮相對,生成與毀滅相對,法身與色身相對:化身與報身相對,這就是豐九對。”

“與慧相對,愚與智相對,亂與定相對,慈心與歹念相對,戒與非相對,直與曲相對,實與虛相對,險與平相對,煩惱與菩提相對,常與無常相對,憐憫與傷害相對,歡喜與嗔恨相對,施舍與吝嗇相對,進取與退縮相對,生成與毀滅相對,法身與色身相對,化身與報身相對,這就是十九對。”

六祖惠能又著重指出:“如果你們掌握了它們的功用,就能融彙貫通佛經上講的一切教義,出於彼而入於此。兩邊相因卻不偏執於任何一方。在與彆人談論佛法時,要自性動用,處於相而離相,內於空而離空。如果執著於外在的現象,就會產生邪見,如果迷戀於內在的虛無體驗,就會增長無明,誹謗經典,甚至會說一切皆空,根本不需要文字語言,這是錯誤的。僅此‘文字’,已是文字相狀了。又人說,按照禪法明心見性的教義去修行,直接成就佛道,可以‘不立’文字,其實,這‘不立’兩字,本身就是文字。看到彆人有所講述,便攻擊人家是執著於文字,這是錯誤的做法。你們該明白,自心迷悟,本性不識,已是很可惜的事,再來誹謗佛經,那可真是彌天大罪。另外,如果偏執於外在有形可見的事物或現象,把廣做法事作為追求佛道的手段,或到處建立法壇道場,大作功德佛事,或談論或有或無的得失,像這樣的人,永遠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的本性。如果在學禪時,僅聽聽教法,不去進行實踐,這樣反而會使人產生更多的偏見邪念,因此,必須要依照佛法來修行,而不要偏執於事物的表象。如果你們依照這個原則去宣講佛法,去修行做事,就不會違背本宗的要旨了。”

弟子聽到六祖惠能這樣的開示,都說已明白了事理,但在日後開法授徒的具體接化過程中應如何運用,尚感迷惑。

於是,六祖惠能繼續向他們說法:如果有人來請教本宗教理:“他問有,你就以無來應答;問無,你以有來應答。問凡以聖對,問聖以凡答。在這種相對的事物相因相循之中,真正如法的道理就會自然顯現出來。依此類推,就不會背離真理。”

假如有人問:“什麼叫黑暗?’, 你可以這樣答:? 光明與黑暗相互轉化,互為條件,光明消失就是黑暗,黑暗儘頭就是光明。以光明來顯示黑暗,以黑暗來顯示光明。這樣彼此照應,相輔相成,佛法的真理就蘊含其中。’舉一反三,你們以後作為一方宗師向人傳授教法時,要依據這個原則,千萬不要丟掉我們曹溪法門的宗旨。”

眾大弟子聽後,眼前愚蒙全開,行禮稱謝,退出了禪堂。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