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美國宣戰(1 / 2)

果然沒有出乎埃德爾的預料,在俄國革命爆發後的第十天,美國就對德國宣布斷交。理由是德國的無限製潛艇戰威脅到美國的航運和貿易自由。

美國開國總統華盛頓在1796年卸任時,曾對公眾表白:“我們與外國交往的重大原則是:在擴大與他們的商業關係中儘可能少有政治聯係……用一些人為的聯係將我們自己卷入歐洲經常的政治興衰或經常的敵友捭闔中去,肯定是不明智的。”約翰·亞當斯就直言不諱:“我們應該將其作為首要的原則而決不能忘記:在未來歐洲所有的戰爭中保持中立。”美國開國領袖們定下的外交基調被稱為孤立主義。

因此,1914年一戰爆發後,當時的美國總統威爾遜就宣布美國中立,並要求美國“不僅必須在名義上,而且必須在事實上保持中立”。他在給駐交戰國使節的電文中還諄諄囑托:“不要表現出任何非中立的感情,語言文字都不行。”

自美國獨立以來,實際上處於歐洲強國英、法、西班牙的殖民地包圍中,時刻要警惕外國勢力的乾涉,與所有的歐洲強國保持距離是一種明智的選擇,大西洋的天塹也幫助美國脫身於歐洲的紛爭。保持中立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美國國力相對弱小,需要韜光養晦,謀求一個和平的發展環境,一心一意謀發展,增強自身實力。

1898年美西戰爭前夕,美國軍隊還不到3萬人,放眼全世界,還不如保加利亞。考慮到美國陸地的麵積,這個人數少得可憐,海軍力量上更是微不足道。另外,美國是移民國家,歐洲移民占據重要地位,過度卷入歐戰,還有可能會引發國內不同歐洲族裔因效忠自己的來源國而陷入分裂。保持中立,坐山觀虎鬥,則可以從歐洲紛爭中獲利。

戰爭會製造出大量的後勤需求,這都是美國企業的機會,所以美國不但自己中立,甚至還盼望彆的國家“讓子彈飛”。整個19世紀,美國利用歐洲國家之間的矛盾,自東向西開疆拓土,拚命擴充自己的實力。

1803年美國從法國手中購買了路易斯安那州,1819年迫使西班牙放棄佛羅裡達,1845年兼並墨西哥北部成為得克薩斯州,1846年與英國簽訂條約而獲得俄勒岡,1848年從墨西哥兼並領土成立新墨西哥州及上加利福尼亞,1867年從沙俄購得阿拉斯加。

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美國的“鍍金時代”,社會正在進步的道路上狂飆突進。硬實力指標是,1890年美國的鋼鐵產量已經是世界第一,到1900年美國的鋼鐵產量為1330萬噸,大約是英德兩國之和。美國在世界工業生產中的相對份額在1900年超過了英國,為23.6%,而英國為18.5%。相對工業總潛力也在1900年超過了英國四分之一。

美國的人口在1783年隻有三百萬人,1860年為3200萬人,從19世紀80年代開始,美國的人口迅速增加,主要是大量的東南歐移民開始湧入美國。從1870年的3900萬人增加到1890年的6300萬人。

從1898年起美國軍隊發展也異常迅速,到1900年增到十萬人,其中一萬人駐古巴,六萬人在菲律賓作戰。1884年美國海軍也躍居世界第12。

1914年美國人口9800萬,137億美元的國民收入是英國10億美元的13倍多,人均收入377美元也遠高於英國的244美元。包括俄國在內的所有歐洲國家國民收入總和與美國旗鼓相當。美國海軍世界第三,僅次於英、德兩國。此時,舊世界即使最無知的人也能感受到美國肌肉的力量並努力適應,當然這也包括美國自己。

如果說僅僅因為肌肉發達就判定美國必然會放棄孤立主義,並不客觀。一項重大外交國策的轉變必然包含著核心利益受到挑戰。細究美國的孤立主義並不僅僅是保持中立。

它是“特指美國與歐洲的關係,不適用於世界的其他地區,同時特指政治、軍事,而不包括經濟與文化。”這句話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說,美國隻是不卷入歐洲的軍政紛爭,歐洲以外的其他地方則不見得要中立,特彆是美洲。

1823年美國總統詹姆斯·門羅在第七次對國會演說的國情谘文中表明了孤立主義的紅線:“我們對歐洲國家將其製度擴張到西半球任何地區的所有企圖,都視之為對我們的和平與安全的危害。我們不曾也不會乾涉任何歐洲國家的現存殖民地或屬地,但是對那些已經宣布獨立的國家,任何歐洲國家為了壓迫它們而進行的任何乾涉,我們都將視之為對美國不友好的表現。”

也就是說列強在歐洲搞事美國不管,在美洲搞事就屬於美國的核心利益了。第二層意思是,孤立主義隻是軍事、政治的不介入,但在經濟、文化上卻要求必須機會均等。即使在你們的殖民地也要門戶開放、利益均沾,在公海則要求海上航行自由,這個原則透著一股後進強國的蠻勁,與門羅主義有著相同的底氣,都是在說美國的孤立主義是有條件、有底線的。總之,孤立主義是為經濟服務的,利益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