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俄國退出一戰(1 / 2)

在布什爾維克的八月革命推翻臨時政府後,當時的協約國集團對於新生的紅色政黨充滿了恐懼。

當時英國的《泰晤士報》專門對這場革命進行了專題報道。在報道中泰晤士報悲觀的說道,這次紅色政黨奪取俄國政權是對整個歐洲的國家的威脅,而且還呼籲各國需要警惕共產黨在各國中發展,以免陷入俄國的悲劇當中。

作為歐洲最有影響力的報紙,《泰晤士報》一直標榜自己客觀的報道。但是這次布什爾維克領導的八月革命,其毫不顯露出其敵視紅色政權的態度。相比於作為有形象大報的操守,《泰晤士報》不能太過於顯露出自己的觀點,其他報紙就沒有這麼含蓄。

當時有絕大部分報紙在報道布什爾維克的八月革命時,都在反複的說共產黨在聖彼得堡大肆的迫害俄國民眾。還有不少報紙翻出巴黎革命時的各種問題,自己大幅誇張後告訴讀者,甚至有報紙呼籲正在戰爭的兩大集團先停戰撲滅俄國紅色革命。這都是各國資產階層,對於第一個工人階級政權恐懼俄反應。

但是當時協約國政府卻並沒有對新成立的蘇俄政府采取敵視政策,因為他們還需要俄國拖住德奧的大量的軍隊。麵對協約國伸出的善意,現在蘇俄政府完全顧不上,因為他們正忙著處理國內糟糕的形勢。

目前聖彼得堡糟糕的食品供應成為新生蘇俄政府的頭等大事,畢竟這時候布什爾維克大部分軍事力量都在這裡。而且這裡也是俄國的政治和經濟中心,是新生蘇俄的革命聖地,是布什爾維克所不能失去的地方。

而推翻臨時政府隻留下蘇維埃政權的俄國新政府,現在蘇維埃政權內部依然有不少社會革命黨、立憲民主黨、孟什維克的成員。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是布什爾維克領導的革命口號反對臨時政府,另一個方麵也是布什爾維克不能太過於露骨的原因,那就是其他左翼政黨對於布什爾維克沒有在人數上有過多的劣勢。

這還是布什爾維克之前在俄國左翼政黨中,太過於激進有很大關係。之前在沙俄時期列寧領導的布什爾維克是其重點打擊的政治團體。因為布什爾維克在口號中就要推翻沙俄政府,所以長期領導人都在國外的布什爾維克,對於俄國進步青年的吸引力要差多了。哪怕是一月革命後,布什爾維克拚命發展擴大組織而其他左翼政黨出昏招,但是依然沒有讓其占據絕對的優勢。

除此之外新生蘇俄對於同盟國依然表現出戰鬥下去的欲望,這隻能說俄國人現在完全被英法用經濟綁在協約國戰車上下不來,哪怕俄國為此已經崩盤也是一樣。現在英法隻要俄國願意繼續戰鬥下去,哪怕是布什爾維克也願意繼續合作下去。

為此時任英國大使布裡斯托還向蘇俄政府表達了,協約國對現在俄國事態的關心,不過主要還是蘇俄政府對於戰爭是否繼續下去態度。要知道布什爾維克在野的時候,可是將停戰口號喊得震天響。事實上在布什爾維克內部正在商議關於和德國人談判的事。

作為布什爾維克主要領導人們,可是清楚的記得自己依靠什麼上台。現在反戰最為厲害的可是帶槍的軍人團體,要是這些軍人不滿意那麼換個政黨執政也不是什麼困難的事。所以在初步緩解聖彼得堡物質供應的緊張關係後,布什爾維克就在商議關於和德國停戰的事宜。

所以當英法大使詢問蘇俄關於對同盟國戰爭一事的時候,就碰一鼻子灰。為此英法大使對國內發報,建議擴大對俄國其他政黨支持力度。

這也讓其他俄國政黨大鬆一口氣,在他們看來這是布什爾維克自尋死路,沒有英法的資金支持俄國光償還外債就可以讓財政崩潰。麵對這種情況他們當然不會好心的提醒列寧等人,打算在接下來的選舉中擊敗布什爾維克,重新奪取蘇維埃的權力。隻是他們不知道布什爾維克可不是像他們一樣守著規矩,其中作為其領袖的列寧可比他們想的遠多了。

在八月革命後的15天,新生的蘇俄政府就對德國遞交了想和談的意願。這讓德國大受鼓舞,於是一份德國的和談的條件發給蘇俄政府。德國的條件給這些還是政權新丁的布什爾維克高層當頭棒喝。

德國提出了把波蘭、立陶宛、愛沙尼亞的局部和拉脫維亞、白俄羅斯的全部割讓給德奧兩國,並賠款30億盧布的苛刻條件。而且賠款必須在一年之內分五期付給同盟國,不然同盟國有自行籌款的權力。

麵對德國的談判條件,布什爾維克黨內群起激昂,紛紛要求停止和同盟國的談判。這其中布什爾維克的意見分成了三類,第一是以布哈林為代表的“左派共產主義者”反對簽訂和約,主張對繼續同德國戰鬥下去。他的理由是德國條件太過於苛刻,這會讓新生的布什爾維克在未來的選舉中處於劣勢。而且隻要繼續作戰下去,那麼將來很有可能點燃德奧兩國的工人中的革命情緒。實際上還是因為德國條件苛刻才不願意打下去。中央委員布勃諾夫、烏裡茨基、洛莫夫支持布哈林。

第二類是以托洛茨基為代表;他的主張停戰,複員軍隊,但不與德國簽約(即不戰不和)。其實托洛茨基也是反對接受德國的條件,是他知道俄國軍隊的狀態,繼續打下去對新政權危害太大。中央委員克列斯廷斯基、捷爾任斯基、越飛支持托洛茨基。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