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崇禎皇帝中了滿清皇太極的離間計,聽信小人讒言,無端端把薊遼督師袁崇煥下獄殺害,自毀長城,自此關外再無名將能敵得過滿人,留下大明覆滅的隱患。
袁崇煥生前愛護軍士,清廉正直,人品高貴,家無餘財,居然受此千古奇冤,一班下屬憤恨不已,孫仲壽、應鬆、朱安國、倪浩等下屬拚死救出袁崇煥幼子袁承誌,秘密撫養長大。
這一乾武將既不願反了大明,又不願在崇禎手下做事,便做了綠林買賣,乾些殺富濟貧的事。他們以“崇”字拆開,創立“山宗”,在粵東一代頗有勢力。
這一日山宗祭拜舊主袁督師,從四方趕來了許多好漢齊齊上山,大家正準備插香燭,從人群中站出來一個黑臉少年,揭穿有三個曹化淳的手下太監混了進來,又助眾人把奸細拿下,驗明正身的的確確是閹人,一刀割了首級擺上香案。
那黑臉少年自稱姓崔,名叫崔秋山,他本人倒也罷了,他主子卻是赫赫有名的反賊,從蜀中起家,居然打敗了鼎鼎大名的秦良玉,連白杆軍一並納入麾下,且軍紀極嚴,又受百姓愛戴,在這三十六路反王之中隱隱有王霸氣象。
這人姓蘇,名字卻與宋朝中興之將蘇夢枕一模一樣,眾人隻道他仰慕當年蘇將軍,又恐連累家族,因此用了“蘇夢枕”之名,卻都不知他原名幾何。且他雖造反,居然不稱王,手下人隻叫他主公,也有叫公子的,崔秋山便是他帳下一員新丁。
山宗眾人雖恨不得崇禎死,猶以忠臣自詡,隻想另立明君,並不想造大明的反,好在崔秋山來此隻為道義,並不曾奉公子命出言招攬,雙方交談十分融洽。
朱安國見崔秋山為人十分仗義,便提出個不情之請,希望崔秋山能教導袁督師遺孤袁承誌武藝。這乾武將上陣殺敵是好手,但在江湖上功夫卻不是一流,且這袁承誌天賦極佳,教了幾年已是教無可教,便想替他另尋名師。
崔秋山心道:“若論武功,隻怕天下間沒一個人及得上公子。隻是他日理萬機,戎馬行軍,我一個小小兵卒,又怎能替公子做得了這樣的主。”心下想了又想,有了計較,說道:“小弟曾蒙一高人指點,隻是他行蹤不定,性子也有些古怪,若蒙他收袁家這孩子為徒,那便大有造化。”
眾人聞言都十分高興,崔秋山一路便帶了袁承誌行路,中間曆經千辛萬苦,袁承誌因此識得了安大娘、安小慧母女。途中遇見一個武功奇高的啞巴,崔秋山見了大喜過望,扯了袁承誌便隨這啞巴來到了華山絕頂。
這一路崔秋山與袁承誌時常切磋武功,教了他伏虎掌法,袁承誌果然天賦極佳,小小年紀已練的有模有樣,到了華山山頂等了幾天,隻見一個白胡子老頭仙風道骨地立在那裡。
袁承誌倒頭便拜,口稱“師父”,那老頭撚須笑道:“你這娃兒倒討巧,怎知我就要收你?”老頭嘴上雖這樣說,其實早知道袁承誌是忠良之後,他十分敬仰袁崇煥為人,便將袁督師遺孤收入了山門。
這老頭名叫穆人清,是當代數得著的高手,拳劍雙絕,江湖人稱“神劍仙猿”,性格十分獨特,有人覺得他是個怪老頭,袁承誌卻覺得他十分可親。
袁承誌問:“崔叔叔呢?”
穆人清道:“他回軍中去了。”隨後帶了袁承誌去拜過祖師,又說道:“我之前收了兩個徒弟,老大老二都大著你幾十歲,他們的徒弟也大多比你大些。”說完,他頓了一頓。
穆人清摸摸頭,說道:“還有個女娃娃,比你還小著幾歲,是自幼養在我身邊的,若按入門時間算,你倒要叫她一句師姐,又有點不大像話。好在她年紀小,又不計較這個,你便叫師妹吧。”
袁承誌少年心性,聽說山上還有一個小姑娘,登時十分好奇,但他父仇未報,仍以學武為先,練了一天之後到晚間吃飯,才見到這位粉雕玉琢的師妹。
他年紀尚小,情竇未開,又忠義傳家,不懂得什麼形容好看的風月詞句,隻覺得這才六七歲的小女孩簡直像玉做的,又像隻軟絨絨的小貓,十分惹人喜愛。
這小姑娘乖乖坐著,低頭看一本書。她頭發極好,烏黑發亮,卻編了十五六根小辮子,啞巴正拿了一朵絹花給她紮頭,滿臉慈愛。就連穆人清也麵帶笑容,說道:“小河!你少看些書罷,傷了眼睛怎好。”
小姑娘聞言慢慢地抬頭,她臉上肉肉的,眼下左右卻各有一顆淚痣,讓人印象極深。她對穆人清道:“我就看一會兒,”又瞧見袁承誌,遲疑問道:“你是?”
穆人清道:“這是師父新收的徒弟,叫袁承誌,他比你大著幾歲,便叫師兄吧!”
這肉嘟嘟的粉姑娘乖乖叫了一聲師兄,果然脾氣很好。袁承誌沒過幾日便與她混熟了,他秉性純良,便如帶妹妹一樣地照顧這個小女孩,自己年紀輕輕,卻快當成半個爹。
袁承誌習武勤勉,小河師妹一日倒有半日在看書,且多看的是醫書醫經,似是對習武興趣不大。穆人清也熟知醫理,尤其善治跌打損傷和內傷,彆人以為他脾氣古怪,其實內心頗慈愛,對這兩個小徒弟儘心教導。
這一日啞巴不在,幾人吃過晚飯,袁承誌收拾了碗筷,小河開口道:“師兄,找你幫個忙。”
袁承誌笑道:“客氣啥,直說就是。”小河捂嘴微笑,袁承誌知道她愛美,正在換牙,笑的時候便捂嘴,十分可愛。
二人有說有笑,小河拿了一個食盒裝了些飯食,又讓袁承誌提了一大包藥材,穿過一片矮林,來到一個石壁之下。
小河搖搖手中鈴鐺,那石壁上竟垂下一條繩梯,袁承誌一驚,道:“這上麵怎麼有人?”
小河說:“是有一個人在此養傷,他仇家甚多,你彆說出去。”袁承誌點頭答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