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你認為不合理!這就叫藐視皇帝,依舊要滿門抄斬。什麼時候剩下的人表情對了,說話能聽懂了,什麼時候才算完成了改土歸流的第一步。
記住,隻是第一步,接下來就得上聖人教化了。辦學堂,從年輕人開始挨個學漢字、說漢話,強行搞移風易俗運動。
除了比較典型的民族風俗和服飾能在重要節日裡使用穿戴,其餘的一律嚴禁,誰用了誰穿了就可以抓走苦役了。
到這裡還不能算完,因為人不可能突然徹底改變,所以要解決問題,最關鍵的還是人。辦法很簡單,移民。
把當地人移走一部分,再把外麵的人移進來一部分,互相摻合摻合,當比例達到一定程度時,大部分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這個過程可能會持續很長時間,比如十年,甚至二十年。但換來的是永遠的融合,再也沒有華夷之分,再也不用互相看不慣。
大家全在一個鍋裡吃著同樣的飯、穿著同樣的衣服、說著同樣的話、乾著同樣的事情,沒有外人和,多和諧!
嫌這麼做太殘忍、成本太高!廢話,想把彆人的地盤變成自己的,還不想下功夫費力氣花銀子,那真得是老天爺的兒子了,還得是嫡子。
“朕隻是代天牧民,不是老天爺的兒子,也不具備老天爺的法力,袁尚書若想不死人不花錢,不妨去天壇祭拜一番,看看老天爺有沒有更高明的啟示。”
袁應泰就是這樣表達的,擔心殺戮太重被後人詬病,然後就差點被皇帝轟出養心殿。在洪濤下定決心當壞人的時候,就看不得有人裝聖潔。
“陛下,鹽茶、南京和改土歸流都是大事,放在一起略顯匆忙了些。陸軍大舉南下尚有準備不足之處,需要時日加以完善。”
袁可立對這件事的態度總體上講是積極的,隻是擔憂朝廷的能力不足,想規勸皇帝先彆忙著實施,最好準備之後再一件一件的來。
現在北方和遼東的威脅沒了,可原本的衛所、邊軍也被裁撤得七七八八,而且還要繼續裁撤下去,兵力有點捉襟見肘。
尤其是西南地區山高林密、多雨潮濕、交通不便,對全部使用火槍火炮的陸軍有不小麻煩。去少了沒什麼用,去多了又難以及時補給。一旦出現問題想撤都撤不回來,會有很大損失。
經過很長時間的思考,差不多抽完了小半根雪茄,麵部表情變幻了好幾次,終於還是從善如流,選擇了繼續忍。不過也不是徹底不改,隻是將土司製度最多的三個省排除在外,順便找了個軟柿子捏。
“……嗯,少卿所言有理,朕確實有些急了。如果改土歸流先在廣西試行,鹽茶新法不包括四川、雲南、貴州三地,意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