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4 再窮不能窮教育(2 / 2)

不明不清 第十個名字 2460 字 1個月前

“哎,大學的考生來了!兩位大人,請!”這話問的沒毛病,但場合不太對,讓在場的官員們全都皺起了眉。????譚不明見狀趕緊打岔,恰好有一群考生走進大門,個個都是短打扮,與之前的長衫舉子們截然不同。這算是救了場,考生全部到齊,貢院就該關門上鎖,考官們也要各就各位了。

除了考場布置與以往不同,這次會試的題目也不太一樣。在傳統的經、論和策問之外還有一套新學題目,分成數學、幾何、地理三個主科,外加物理、化學、外語三個分科。

打算考新學的必須完成三個主科,然後在三個分科之中任選一個作答。隻是時間就不用拖那麼長了,總共隻有一場。

無論考舊學還是新學,最終獲得考官認可的都隻能獲得同進士出身的稱號,也就是原來的三甲進士。這些人在實授時隻能以從九品的末流芝麻官起步,留任中央的機會不大。

想更進一步成為進士,就要新舊兼顧,再去做另外一套考題。比如舊學舉子們在三場作答完之後,還可以增考一場,去答新學的卷子。

如果舊學被選為優秀,新學成績也能達到合格,經過殿試抽查就是二甲進士出身了。他們的起步要比同進士出身高,實授官職時不會低於正八品,進入中央各部的機會也比較大。

最厲害的當然要內外兼修、打通任督二脈了。誰能把新學和舊學考題都做到優秀,誰就是一甲進士及第。這些人不分名次馬上就能獲得實授官職,正七品起步。

雖然也要先去地方上任職,但隻要願意,三年之後外察合格的都可以調回中央到各院司中獲得實職,受到重點培養,大概率會走上人生巔峰。

從這套新的科舉規則上看,皇帝的意圖非常明顯,希望大明士人階層以後新舊兼顧、剛柔並濟,既可以引經據典、吟詩作賦,又能精於計算格物、通曉天下諸國。

當然了,任何改變剛開始都是很艱難的,目標持續的年代越久遠、涉及的人群越多,難度也就越大。科舉製度已經存續並發展了幾百年,想一步到位很不現實,需要有很大耐心和決心堅持不懈的努力。

由於是第一次加入了新學題目,由此又要增加一部分專門審閱新學考卷的考官,評審工作一直拖到了三月中才出結果。

景陽二十一年乙醜科總共選出了401名進士。時隔五年開科數量好像有點少,倒不是這屆考生水平低,而是應了皇帝要求刻意為之。

往年的會試和殿試門檻基本都是一樣的,也就是說隻要過了會試門檻都會高中。至於說朝廷有沒有那麼多位置可以安排就不管了,反正隻要中了進士朝廷俸祿就算吃上了,大不了排隊等幾年,早吃晚吃都是官身。

現在不成了,自打南京朝廷被裁撤,北京的朝廷也在縮編,取消了一些可有可無的職位。同時皇帝要求吏部對每年空缺出來的崗位進行估算,然後按照數額錄取相應的進士補充,不再允許弄一大堆待崗官員。

(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