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哪兒海戰呢?新大陸唄。此時的歐洲各國不光在本土上打得熱火朝天,對大西洋另一邊的新大陸也沒放鬆。
以西班牙和葡萄牙為代表的既得利益派,和以英格蘭、法國和聯省共和國為代表的新生派為了爭奪更多、更有價值的殖民地,經常打的不可開交。
可是維利爾斯做為海戰大臣,親自指揮過的幾次海戰都宣告失敗。不光沒從西班牙人手裡搶到一平米殖民地,還把位於聖基茨和尼維斯島上的據點給丟了。
1630年,得不到議會支持的查理一世隻能與費利佩四世簽訂了《馬德裡條約》。
雖然保住了一點體麵,可是查理一世並不這麼認為,他覺得白金漢公爵依舊沒錯,錯就錯在議會掣肘,於是從此不再召開議會。
此時的英國雖然有了大憲章、有了議會體製,但並沒有成為真正的君主立憲製國家。有的國王權力欲小一點,議會就能起到分權的作用,有的國王權力欲比較大,議會則起不到什麼作用。
查理一世就屬於後者,實際上他爹詹姆士一世也是君權神授的觀點,從來也不認為國王應該受議會的轄製。
但財政大權多掌握在議會手裡,國王也不能隨意收稅,想乾點什麼依舊要和議會商量並取得一致,否則雙方誰也不太好過。
做為獲勝一方,西班牙的費利佩四世同樣也不好過。加勒比海的勝利隻能算暫時的,對殖民地的爭奪卻一分鐘都沒有停歇,為此西班牙要不斷增派人手去新大陸維護殖民地安全。
而歐洲大陸的戰鬥始終也沒分出個勝負,一個對手剛倒下另一個對手又站了出來,此起彼伏沒完沒了。為了應對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西班牙已經把軍隊擴充到了30萬,這又是一筆龐大的開支。
戰爭讓西班牙內外交困,經濟則讓西班牙不斷失血,政府已經債台高築。麵對如此困境,費利佩四世與查理一世可謂是同病相憐,都極度缺錢。
“你的意思朕聽明白了,英格蘭人和西班牙人在歐洲大陸搞不到錢,光靠新大陸殖民地也難以支撐戰爭開銷,所以想合夥到亞洲發筆橫財,用來彌補他們國內的虧空。”
近十年來洪濤從未中斷過對歐洲各國情報的收集,卻也從未聽任何一位駐外大使和情報員像科恩這般分析的清清楚楚。這就是地頭蛇和過江龍的差距,看來以後顧問處要想辦法多雇傭些歐洲人當情報員了。
不過那些都是後話,眼下需要應對的是英西聯合艦隊的進攻,隻有弄清楚了他們的來意才好對症下藥。
“除此之外我想不出他們為何能聯合起來一致對外,而且這一切很可能又是白金漢公爵和奧利維瑞斯伯爵的手筆。歐洲宮廷裡一直有傳聞,他們倆也是很親密的朋友。”
科恩對自己的分析很有把握,不光能確定英西聯合艦隊的大致來意,還把計劃製定者也給找出來了。
“看來全世界的皇帝和國王都麵臨著差不多的難題啊!”